2024年,高校信息部门提出“校院两级信息化”建设模式,为高校信息化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思路。但笔者关注到相关讨论和观点普遍来自信息部门,尚缺少来自业务部门的论点支撑。认识来源于实践,所以本文基于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双重工作实践,进一步谈谈如何基于“三个转变”全面深化高校信息化转型发展。
中国高校在2010年提出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发展思路,并于2013年前后相继启动项目建设,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历经数字校园、智慧校园两个建设阶段,在每个阶段又执行了项目分期建设。部分高校虽然直接冠名“智慧校园”,但基本也是经历了这两个阶段。
在这一进程中,信息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联合社会力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历经数期项目建设,一个以数据为底座、以应用为支撑的智慧校园框架基本成型。
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IT产品的生命周期约为5年。虽然有些产品可以通过续保的方式维持运营,但主流设计理念的迭代约为5年。高校信息化发展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信息化建设也大多以5年为一个周期。所以,2024年成为高校信息化开启阶段性新征程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高校信息部门普遍关注到信息化在学校二级部门的应用拓展,以此构建学校和二级部门的信息化联动建设,扩展信息化建设分支,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目前,业界对校院两级信息化建设思路的论证,主要聚焦于应用系统的延伸与拓展,以应用促发展。从内生驱动力的角度来讲,这延续的仍然是信息部门牵头的技术引领路线。但从笔者的工作实践来看,业务部门的信息化需求和内涵要比这大得多,同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更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人才培养与学习模式的新变革,是教育组织模式的新探索与新实践。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未来学习将是跨学院、跨部门联合体,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自主学习模式的新变革。而这一变革的参与主体,更多在于高校业务部门。所以未来高校信息化应加强业务部门引领、信息部门赋能的发展路径研究。虽然以当前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信息化发展事业来讲,这是高校信息化全面提升的一个关键阶段。这是工作重心的转变,是信息化回归初心的表现,也是信息化趋向成熟的标志。
因此,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以“三个转变”为代表的高校信息化内生驱动力转型,希望能够进一步助推高校信息化发展。
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
在信息化发展初期,人们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素养普遍较弱,即便是高校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这个阶段,高校以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图文中心等为基础成立的信息中心、信息化处等职能部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中心和信息化处并不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而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
高校过去十年的信息化发展主要由学校信息部门牵头,从最初的机房建设、带宽扩容到融合门户、一网通办等为代表的业务系统完善,再到进一步的融合网升级改造,不论是硬件升级还是软件部署,都属于基础设施的完善。
这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是可行的,但是当基础设施累积到一定程度,高校信息化发展就遇到了瓶颈。未来高校信息化不能止步于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高校信息化要与国家提出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相适应,满足未来学习需要。
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主要面临两项挑战:一个是高校信息化如何蹚出基础设施的圈子,更好地融入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轨道;一个是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化队伍如何支撑高校信息化的更大规模发展。一个是发展方向问题,一个是人才储备问题。
2024年3月,高校信息部门组织了一场关于“数字化转型中多元协同”的大讨论。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变革中,数字化转型并非高校或信息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多部门、多主体的协同创新。
事实上,协同问题在高校各部门之间长期存在,过去这些年高校陆续采取的“大部制”改革,就是通过业务相关的两个或多个部门合并,进而解决业务流程上的协同问题。
在高校协同工作中,作为高校信息部门,除了要做好部门内部协同,还要做好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而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显然无法借助“大部制”来实现。
同时,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这已远超部门协同的内涵。所以,校院两级信息化如果仅着眼于垂直应用的横向扩展显然是不够的。未来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二级部门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部门业务与校园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具体可通过以下三项举措予以实现。一是权责进一步下放,使二级部门拥有更大的信息化自主权,进而承担更大的信息化责任;二是提高对二级部门信息联络员的使用与考核标准,使信息联络员能够真正肩负起二级部门信息化管理重任;三是改进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部门需要从无微不至、面面俱到的“保姆服务”,向以协调与规划为主的“管家服务”过渡。
如果说信息部门推动的校级平台应用拓展是“一枝独秀”,那么业务部门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就是“百花齐放”。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花开才是景。未来高校信息化需要借助政策引导与机制创新,着力提升业务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高校信息化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的形势转变。
从“技术引领”向“技术赋能”转变
在高校信息部门组织的讨论中,业内人士普遍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对信息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认为信息部门团队成员既要懂技术,还要懂教学、科研、学工、总务、基建、保卫等业务,需要信息部门人员加强对多种业务知识的深入研究。
以笔者的工作实践来看,这种想法初衷是好的,但在具体工作中却不容易实现,这是由主观与客观双重因素决定的。
首先,高校信息团队普遍面临团队体量不足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信息部门的编制处于紧缩状态,信息部门要用有限的人力去应对基础设施运维,并没有足够的人员和精力去进行更多的业务拓展学习。
其次,业务部门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短时间内能够熟练掌握。以图书馆业务为例,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图书馆就是买书和借阅,业务很简单。但是只有从事这项业务才会发现,图书管理其实是一项专业性强、复杂度高的综合业务体系。元数据、MARC数据、索书号、条码号、财产号、标准号、订购号、知识库、征订、验收、编目、排架、倒架等学术名词非常多。并且图书馆的工作是流程化管理,工作人员往往只熟悉自己负责的业务流程,如果要完整掌握“采访-编目-流通”流程体系,没有几年的努力很难做到。
所以,凭借信息部门有限的人力资源,很难在短时间内熟悉二级部门业务,更难以实现对业务部门的技术引领。与技术引领相比,业务部门更需要的是信息部门技术赋能。技术引领始终是以高校信息部门为主体,而技术赋能则是将高校业务部门推到前台,让业务部门承担更大的信息化责任。
如前文所述,高校二级部门的信息化范畴比校级平台的应用拓展要大得多。二级部门不仅要加强校级应用平台拓展,更要关注自身业务体系发展。对业务部门来说,后者是工作开展与提升的基础保证,至关重要。
因此,高校信息化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在校级应用和办公流程拓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至业务部门全面信息化的高度。高校信息化从技术引领向技术赋能的转变,不只是业务部门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更是高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
从“扁平管理”向“分布管理”转变
在长期的信息化和网络管理实践中,笔者发现信息化发展与校园网络发展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我们先看校园网络的架构变迁。在校园网络建设初期,校园网普遍采用“核心-汇聚-接入”的三级架构,并且采用静态IP地址管理,这种架构在网络发展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校园网规模的扩大和用户数的增多,尤其是ARP等病毒的侵袭,导致局域网广播风暴严重,终端宕机的事情时有发生。为解决这类问题,许多高校将运营商用于业务管理的BRAS引入校园网建设,基于QinQ、灵活QinQ等Double Vlan技术实现校园网络精细化管理,从而有效解决了病毒泛滥等问题。
在该网络架构下,校园网业务均由BRAS来定义,虽然物理上仍然是“核心-汇聚-接入”模式,但逻辑上只有两级“核心-接入”,也就是业内常说的“扁平化管理”。
基于BRAS的扁平化架构不仅实现了网络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实现了业务的精细化管理。但随着新时期物联网业务的增多,BRAS作为园区网络唯一的核心,因其稳定性带来的安全风险增大。另外,BRAS虽然功能强大,但毕竟操作太过专业,当校园网所有业务都需要BRAS定义的时候,管理人员面临了更大的压力。
因此,为解决安全与管理问题,校园网又朝着SDN方向发展。基于SDN的校园网络具备两项优势,一是基于图形界面,操作更加便捷;二是基于分布式网络,让更多的汇聚设备分担了运算与转发任务,同时纾解了安全风险。
与之类似,高校信息化管理基本也是这样的发展路径。从最初以网络联通为主体的多级管理,发展到以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媒介的扁平化管理。但随着高校信息化规模的快速增长,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也遇到了瓶颈。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伴随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业务平台不断升级完善,但高校信息部门并未因此变得轻松,工作强度反而逐渐加大。
在扁平化管理模式下,高校信息部门统揽了几乎所有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所以带来信息部门的高负荷运转。显然扁平化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与日俱增的信息化管理压力,未来高校信息化必然要主动探寻并向“分布式管理”模式过渡。
由“扁平化”向“分布式”模式的转变,其底层逻辑就是“去中心化”。当然这个去中心化不是要从物理上裁撤信息部门,而是指管理重心的转移。以网络安全工作为例,当前网络安全虽然强调的是业务部门负责,一把手负责制,但在实际执行中贯彻的却是信息部门牵头的技术支持路线,这实际就是一个管理重心问题。
如果按照分布式管理模式,工作重心必然会发生转移。只有学校二级业务部门作为主体普遍承担更大的网络安全责任,才能有效分担信息化工作压力。在这种模式下,二级业务部门将作为具有一定信息化支撑能力的主体投入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
同时,对业务部门的“加压”,就是对信息部门的“减负”。这是高校信息化蹚出基础设施的圈子,融入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轨道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当前信息化人才短缺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另外,对业务部门来说,不用过于担心压力,有多大压力就会有多大提升。在信息化时代,高校业务部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综上所述,未来高校信息化事业要实现突破,需要在校级业务平台拓展应用的基础上,实现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从“技术引领”向“技术赋能”、从“扁平管理”向“分布管理”的三个重心转变。以“三个转变”为内生驱动力推进信息化工作,助力校院两级协同创新,实现高校信息化全面发展。
作者:边永涛(中国矿业大学高级工程师)
责编:陈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