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深刻地引发教育系统的自我觉醒,教育系统正在经历一个从被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到主动引领和推动内部结构变革的关键转型期。
教育数字化战略意义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各高校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夯实发展基石,不断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融合与协同发展。
数字教育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这是在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建设背景下对发展数字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023年2月第一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召开,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出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即Connection、Content、Cooperation 的“3C”理念,科学构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全面提升优质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强化智慧教育平台技术支撑保障、积极推动国际数字教育交流合作,将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理念、新理论、新路径、新实践,助力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2024年1月第二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召开,聚焦“应用、共享、创新”这一主题,将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突出应用服务导向,广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问题与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区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导致这些地区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尽管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熟练使用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但在深层次的教学设计和应用方面仍显不足。此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面临着技术更新迅速、信息安全风险加大等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高等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其次,高校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硬件和软件水平。同时,还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先进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路径探索
高校一盘棋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
强化学校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能力,强调信息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优化信息化职能部门的定位、职能、运行机制。夯实网信职能部门的数字时代新职能,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新技术应用等。
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信息化建设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建立起跨部门的协同机制,以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网信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分工协作,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满足实际需求。
稳步夯实可信数字化基础底座
逐步建立集约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可信数字化基础底座。夯实网信基础建设,打造高校的教育数字化基座,赋能学校的科研、人事、教育等各类应用发展,建设安全的网络环境、稳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发智能教学系统、科研协作平台、校园智能管理应用等,以科技创新引领教育创新,激发学术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网络连接能力,通过提升校园网络带宽、优化网络架构、扩大无线网络覆盖等措施,确保师生享受到快速、稳定的网络服务,为在线教学、远程科研等提供有力支持。
构建全链条政策制度保障体系
从组织领导、统筹部署、督导评价、条件保障等方面,形成工作闭环管理机制,搭建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完备的工作和管理机制,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全面统筹指挥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作联动。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全校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化部门在信息化工作中的统筹与协调职能,明确各职能部门在职责范围内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建设主体和责任单位,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
以数据治理为基础赋能全校发展
“数据”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构建一个上下贯通、协同共享的四级数据服务体系,涵盖了师生个人一张表、学校的院长/处长驾驶舱、校领导驾驶舱、智慧运营中心(IOC),实现校情数据的全面掌控,让各板块数据一键直达,师生个人数据一览无遗。
建立数据中心及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部门公共数据归集治理,完成部分数据资产沉淀,为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初步满足核心部门数据共享需求。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电子邮件、个性化服务门户、网站群、移动微校园、网上办事大厅、一卡通系统等,提升师生办事效率,提高师生对信息化工作的满意度。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及智慧类应用,涵盖教学、科研、人事、学工等板块,可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等工作开展。
校领导驾驶舱须站在更高的角度,聚焦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治理能力、社会服务等综合校情,挑选关键指标构建驾驶舱,可以一屏掌握全校的师资干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学科管理、办学保障等信息,实现对学校事业发展态势的一屏统览,对各发展板块进行一键查阅和调度。
院长/处长驾驶舱须聚焦院系部处的核心领域,为学院领导提供师资人才、学生培养、学科发展、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详尽数据。学院领导据此可以全面掌握学院的发展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和横向对比,为引进人才、调配资源等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增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网络安全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高等学校应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落实好“党管网络”的原则,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全面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学校内部与外部存在的安全风险,如重要的科研数据、师生敏感信息、办公网络等存在的网络安全风险。围绕重要的保护对象制定网络安全目标,开展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校园网安全防护技术措施,在校园网出口、数据中心等部署所需的安全防护设备和系统,优化策略配置,做好日常监测。
建立由高校主要领导参与的网络安全组织机构,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沟通协调会议,以网信部门为网络安全工作开展的核心部门,积极推动网络安全各项工作开展,落实各相关部门网络安全职责,针对网络安全日常工作和重大事项形成常态化的汇报机制,使高校主要领导了解网络安全开展的必要性及其为校园网络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网络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数字化创造可持续的智慧校园生态
教育数字化意义不仅在于推动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更在于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校园生态提供强大动力,构建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教学相长的智慧校园生态。
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具备强大数字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教育成果转化。
智慧校园的构建,还需要各高等院校之间搭建起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探讨智慧教育的新理念、新战略。
人工智能开辟智慧教育新赛道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认知层面不断融入教育领域,加速推动了教育教学观念的全面更新:一是形成了众创共享的新知识观,鼓励师生共同创造和分享知识;二是确立了智联建构的新学习观,强调利用智能技术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三是推动了融通开放的新课程观,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四是孕育了人机协同的新教学观,将人工智能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伙伴。
持续提升智能时代师生的胜任力,确保他们能够适应和驾驭智能化的教育环境;优化智能产品的学校准入机制,确保引入的技术和产品符合教育需求和质量标准;保障大模型技术的安全与伦理规范,确保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会侵犯师生权益,维护教育的公平性和正义性,最终构建起一个更加智慧、高效、公平的教育新生态。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4年10月刊
作者:李一、孙雅娟、安杰(华北电力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工作处)
责编: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