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教育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为数据驱动的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通过对教师教研能力、个体特征、发展路径的深入分析,从而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从通用化向精细化的转变,以及从标准化向个性化的发展。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大幅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此后,教育部先后在56所高校、46个区县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要求通过采集、建设和应用教师大数据,形成教师画像;通过教师大数据挖掘,支撑教师精准管理, 支持教师评价改革。
教师画像平台四大核心模块
教师画像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管理工具, 已经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学校从2022年开始构建教师综合数字画像可视化平台。该平台通过采集和分析教师在教学、 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构建了个人综合数字画像、师资队伍画像、全校科研画像、青年人才画像四大核心模块 (如图1所示)。个人综合数字画像综合了教师的人事信息、经历信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多个维度,对教师在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数字化呈现;师资队伍画像展示教师数量与结构、生师比、导师结构、院系教师人数分布等关键指标; 全校科研画像从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投入产出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学校的科研情况;青年人才画像以全校青年人才为分析对象, 展示了青年人才的基本信息数据及成长经历数据等。通过这些模块的有机结合, 教师综合数字画像可视化平台为学校的决策制定、教师管理改进、教师服务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推动了教育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图1 教师综合数字画像可视化平台应用案例
平台架构与可视化实例
参考通用BI平台的设计架构,教师综合数字画像可视化平台的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该平台以数据为核心,整合了来自人事、教务、科研等多个系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以及线下维护的Excel数据。通过ETL过程,原始数据被清洗、转换,并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形成包括人员基本信息、 工作晋升、课程授课、教学评价、科研项目与成果等在内的时变数据主题集合。在此基础上,平台运用OLAP(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涵盖师资结构、科研成果、研究领域、培育成果等多个维度。最终,分析结果通过图表形式直观展现,构建起由个人综合数字画像、师资队伍画像、全校科研画像、青年人才画像组成的教师综合可视化平台,为教育管理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
图2 教师综合数字画像可视化平台架构
图2所示平台架构提升了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分析效率。为了进一步提升数据驱动决策的效率和有效性,选择合适的数据可视化图表至关重要。这需要综合考虑信息传达的需求、数据的特点以及目标受众的特定需求。据此,平台挑选了一系列图表来满足不同的展示需求(如图3所示)。采用折线图来追踪并展示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教师人数的年度增长;采用饼图或树图直观地展示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占比,例如人才政治面貌的分布情况;采用甘特图展示与时间相关的进程,如教师职称的晋升历程;采用雷达图对比多个定量变量,如个人、院系及全校层面的年平均教学工作量;采用词云图展示关键词的频率分布,如教师的专业分布;采用K线图展示评分的波动情况,如个人所授课程的学生评价与全校平均分数的对比。这些图表的结合使用,使得复杂的数据信息变得易于理解和分析。
图3 平台部分可视化实例
平台支持的应用场景
教师综合数字画像可视化平台为教师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数字化支持,以下是对该平台支持的应用场景的总结。
一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教师个人综合数字画像,全面描绘教师的职业发展轨迹。一方面,教师能够利用个人画像进行更为精准的自我诊断和评估,从而更有效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同时画像中的数据和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识别自己的强项和提升空间,为未来的学术和教学活动设定目标。另一方面,管理者可以借助个人画像对每位教师的能力和潜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教师培养和支持策略,从而更精准地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确保学校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师资队伍画像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视角,以展示教师队伍的构成和教研成果的深度。一方面,画像揭示了教师队伍的优势和潜在短板,为管理者引进新教师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学校在人才引进上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基于对不同学科、不同职称、不同岗位类别教师人才培养和科研贡献的深入分析,管理者可以设计并实施个性化的教师评价制度,更加精准地评估教师的工作表现和贡献,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创新。
三是洞察校内研究方向,提升科研投入产出比。全校科研画像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宏观视角,全面展示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一方面,科研画像帮助管理者掌握校内各个科研方向的最新动态,通过分析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不仅可以挖掘潜在的研究交叉生长点,促进跨学科的创新合作,还可以组建重点领域的科研团队,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突破。 另一方面,全校科研画像可以帮助管理者深入了解学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出情况,辅助管理者制定更加合理的科研经费分配策略和科研奖励管理办法,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比,实现科研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是分析人才成长特征,支撑人才引育工作。青年人才画像深入分析了青年学者的基本信息和成长历程,展示学校青年人才成长的显著特征,包括青年人才的学术背景、职业经历、成就和潜力。通过对比境内外经历、导师成就、学科领域的差异,以及院校类型、境外学习时长和国家等因素的影响,管理者能够洞察青年人才成长的多元因素。基于这些分析结果,管理者可以对青年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青年人才的成长需求。同时,画像也为完善人才管理服务政策提供了实证基础,有助于制订更加精准和有效的人才发展计划。
本文从教师数字化管理角度出发,构建了教师综合数字画像可视化平台。该平台融合了个人综合数字画像、师资队伍画像、 全校科研画像以及青年人才画像四个关键模块,为管理者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比、促进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未来在优化和应用数字画像平台的过程中,还需关注这几个方面:一是不断提升画像数据的质量,确保画像标签的准确性;二是深入与业务部门合作,共同探索和挖掘数字画像的应用场景;三是随着平台的运行和需求的变化,持续对数字画像平台进行优化和迭代;四是确保教师画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严格遵守隐私保护法规和伦理准则。
基金项目: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融合多源数据的教师全息画像构建与应用研究”(22XX0303)。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4年10月刊
作者:张烨青、解博超、杨树春、王佳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处)
责编:陈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