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推动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不过以文献计量学分析作为切入点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采用CiteSpace.v.6.3.R1软件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清楚直观地展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领域研究现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载文情况,借助CiteSpace.v.6.3.R1软件,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领域相关文献的发文作者及机构、关键词等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计量化分析,以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呈现相关的研究动态,为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路。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选择主题词输入“职业教育”和“数字化转型”进行合并检索,检索时间为2024年12月31日,以第一篇论文发表时间(2014年7月1日)为起点,时间跨度设定为2014年7月1日~2024年12月31日,期刊类别选择全部期刊,手动剔除无效文献后共得到461篇学术期刊。
结果与分析
发文情况
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整理后,利用Excel进行制图(图1)。从时间跨度来看,2014~2024年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领域发文呈上升趋势。其中,202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2014~2020年是零星关注阶段,发文量较少;2020~2024年是快速上升阶段,论文数量整体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其中2023年的发文量最多,达到243篇。从整体发文趋势来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从2020年开始明显备受关注,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图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文情况
关键词时区分析
关键词时区视图图谱(图2)直观显示的是在不同时段学者的研究热点,图谱中圆圈代表关键词首次集中出现的时间。从2021年开始发文量逐年增加,学者对于职业教育数字化的研究主题集中在数字素养、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等,讨论更加深入,由中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过渡。
图2 关键词时区视图图谱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整篇文献内容的核心概括,关键词的共现情况反映了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图3。图中圆圈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圆圈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反之越低。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将关键词频次信息整理后得到表1,由表1可知,高频关键词包含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职业院校、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素养、产教融合等,并且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也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数字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表1 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高频关键词
发文作者与机构分析
绘制发文作者合作图谱和发文机构合作图谱,分别得到图4和图5。图谱中节点字体大小代表出现的频次,节点字体大说明出现的频次高,反之则低;连线代表存在合作关系。
发文作者合作图谱(图4)左上角信息显示,节点数量为N=138,生成连线E=68,网络密度Density=0.0072。结果显示,2014—2024年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领域共出现138位作者。依据普莱斯定律(Price Law)计算核心作者发文量的最小值M=0.749(Nmax)?,M=0.749×√8 ≈2.21185,按照四舍五入取整数为核心作者发文量≥2篇,共筛选出31位核心作者。其中研究者发文量前3的作者占总发文量的4.3%。总览全图,可以看到很多较为孤立的节点,说明发文作者之间合作较少。
图4 发文作者合作图谱
选择机构进行共被引分析,进一步探求研究者的合作情况以及研究机构对职业教育数字化领域的研究情况。发文机构合作知识图谱(图5)显示,节点数量N=115,生成连线E=39,网络密度为0.0059。这表明,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领域共出现115家研究机构,但跨机构合作研究较少。发文机构方面,形成了以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0篇)、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9篇)、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5篇)等为中心的代表性发文机构。值得关注的是,机构的合作较为分散,机构之间学术交流较为缺乏。
图5 主要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在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聚类算法把关键词的频率作为对象,把关联密切的主题聚集在一起形成聚类(Clusters)。聚类可以清晰反映出研究领域的趋势。关键词聚类图谱的Q=0.7146、S=0.9416。Q>0.3且S>0.5,表明结构不仅显著而且令人信服,具有较高参考意义。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关键词主要形成了10个聚类,即#0职业教育、#1数字经济、#2数字化、#3产教融合、#4数字素养、#5数字技术、#6适应性、#7职业院校、#8终身学习、#9应用场景。总结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领域研究热点,可以将研究主题归纳为以下5个。
研究主题一:数字时代职业教育转型适应性的研究。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聚类#0职业教育、#2数字化、#3产教融合、#6适应性、#8终身教育、#9应用场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大势所趋,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协作完成。要构建三方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产教融合。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须拒绝表面化,要有实质内容,落到实处,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终身学习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指标。
研究主题二: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聚类#0职业教育、#1数字经济、#2数字化、#5数字技术、#7职业院校。数字化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一些研究认为,应该掌握跨学科本领,成为复合型人才;一些研究提出应该掌握跨岗位就业能力,担当新的责任;还有研究强调应该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高素质数字人才。总结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素质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
研究主题三:数字化转型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聚类#0职业教育、#1数字经济、#2数字化、#5数字技术、#7职业院校。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岗位定标准,培养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还有学者认为应该育人与选人用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所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主题四:数字化转型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聚类#0职业教育、#2数字化、#3产教融合、#7职业院校。各行各业都在随着数字技术赋能发生变化,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对接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首先要求主体的多元化,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共同参与;二是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三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四是教材、教法与企业行业所需相适切。
研究主题五: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研究。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聚类#0职业教育、#2数字化、#4数字素养、#5数字技术、#7职业院校。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强调,要重点加强教师职业信息素养、职业技能、网络新媒体素养和信息素养。在职业院校中,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的数字化水平将影响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学校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素养,强化数字化教学,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建设。
结论与展望
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将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符合条件的学术期刊作为数据源,从载文量、发文作者与机构、关键词等维度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从发文时间和载文量看,2014~2024年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大致可分为零星关注和快速增长两个阶段,但是总体发文量较少。从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来看,当前我国该领域研究学者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主要研究机构大多都属于同地域甚至同机构同校的合作,机构间合作较少,没有形成集聚现象。从关键词分析和研究主题来看,高频关键词有“人才培养”“数字素养”“产教融合”等,主要研究主题包括数字时代职业教育转型适应性、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路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等。
结合以上分析,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1.加强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者多为教师,行业企业人员较少。因为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的特征,本身与行业企业联系较为密切,所以应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交流沟通。研究机构可以跨类型、跨区域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研究,共同促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2.注重对前沿问题的把握和探讨。本文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例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数字全球化等。此外,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多为学理性的分析,实证研究较为薄弱。
3.尝试拓展和丰富研究主题。根据核心作者发文量分析,很多作者对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缺乏持续系统的研究。职业教育涉及的研究方向较多,研究主题复杂,目前不少主题尚未涉及,例如中高职教材衔接问题。因此,未来应加强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研究,拓展丰富研究主题。
*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数字赋能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BJA230043)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1月刊
作者:李道静(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淼(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
责编:余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