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预警,揭示了不法分子在涉考涉招环节的违规行径,如将“EDU.CN”域名篡改为“EDN.CN”混淆视听,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随着高招录取工作的推进,部分高校也发出严正声明,明确招生信息仅通过使用“EDU.CN”域名的学校官网、招生网站等正规渠道发布。
为什么教育主管机构如此看重“EDU.CN”?这个域名又是如何发挥其权威性和安全性作用的?
教育部发布预警: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上当受骗
“EDU.CN”域名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源于顶层制度设计的保障。1997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二级域名“EDU.CN”仅适用于教育机构,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管理。这一制度设计,从根本上确立了该域名的服务边界,即仅面向我国依法设立的各级教育和科研单位,排斥了所有商业化操作,遏制了域名滥用的风险。目前,“EDU.CN”域名已被全国超300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广东、湖北、河北三省更率先实现了全省普通高校网站“EDU.CN”域名全覆盖,使其成为识别正规教育机构的显著标识。
“EDU.CN”域名的安全性依托于国家级学术网络CERNET的硬核支撑。作为我国首个通过网络安全三级等保的国家级主干网,CERNET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突破了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坚实可靠的网络底座。“CCERT-SOC-网络安全业务”三位一体架构,不仅筑牢了教育科研基础设施安全防线,更为校园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服务支撑。自2017年起,CERNET受教育部委托,连续9年承担普通高校招生网站安全检测,参与高校逐年递增。2025年,使用“EDU.CN”域名的高校招生网站数量较2017年增长超20%,充分体现了高校对域名规范与安全性的高度认可。拥有“EDU.CN”域名,就意味着自动获得了CERNET安全生态的保护,可以获得由CERNET专业团队提供的专属服务与全方位保障。
CERNET安全组织架构
作为“EDU.CN”域名的管理和运行单位,CERNET始终坚持国家级学术网络的战略定位,肩负构建教育科研可信网络生态的重任。300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信任,既是对CERNET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教育网络未来的期许。面向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EDU.CN”域名的规范使用与CERNET的深度接入,也将有助于教育科研单位更好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协作。CERNET将持续以技术创新夯实网络根基,以体系化服务保障生态运转,期待更多高校加入,与我们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构筑坚实的数字屏障,激活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