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李志民
“校校通”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大工程,实施3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要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指出“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此后,“校校通”工程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开始启动,目前已在全国中小学校展开,并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海、江苏等地已经基本实现了“校校通”。
“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比如:对校园网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和指导,加之一些学校领导自身对校园网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造成学校建网放任自流。此外,在校园网建设中普遍存在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资源建设和师资培训的现象,致使校园网使用率不高。还有一些校园网缺乏良好的管理与维护,造成建网后的维护费用和改造费用过高,学校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校园网建设的健康发展。
“校校通”应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其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扩展平台
“校校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彻“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发展。
省、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调动企业、学校的积极性,在教育部统一规划指导下,参考技术标准,开展“校校通”建设,把“校校通”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扩展平台。各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责本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结合当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规划,统一规划好校园网建设工作。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作为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络和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要具体制定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的建设规划,为本地区校园网进入局域网的互联拟定统一规范和标准。各地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指导意见所确定的硬、软件工作范围,分别做好校园网络建设、教学软件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推广及校园网应用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积极规划本地区教育网络特色资源建设,建成后接入国家教育信息化主干网(CERNET)。
“校校通”本意在应用,因此不仅强调建设,更强调应用。不能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甚至机械套用企业网、大学校园网模式
不管是国家教育网,还是“校校通”,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后还是应该体现在使用上。当年互联网建设之初,社会各界也曾担心使用问题。我们当初曾将互联网比喻为“信息高速公路”,就教育信息化来讲,所谓“路”就是指现在建设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一定规模;“路”上要有“车”、“车”上要“货”,同时“车”要有人开,“货”要有人用。重要的是要有“货”和“人”,“货”就是教育信息资源,所谓“人”是指教师和学生。
“校校通”工程在校园网的建设中应避免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甚至机械套用大型企业网、大学校园网模式,那将会脱离我们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结果只会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教师在使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据调查,目前已建成的校园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概有50%以上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中小学尤其严重。为此,除应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外,迫切需要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提高现有校园网的使用效率。
“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校校通”也不只是做几个页面。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教育资源建设,都需要统筹与协作
校园网是实施“校校通”工程、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校校通”工程是为了适应我国幅员辽阔,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因而,“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有些学校单纯地以为建立一个学校网站,连通了互联网,做几个漂亮的页面就是实现了“校校通”,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中小学校园网在解决了通网络的问题后,网络教育资源也不应重复建设。即便是重点学校也应该意识到名校也并不是在每一个方面都优秀,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一个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各地来说,应针对本地区信息资源状况及学校具体情况,保证网络畅通。从省市和国家层面上,要优选课程课件,开发大量适合各层次需求的课程或软件,放在电视台和大型教育资源网站上,使有需求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由于受人才、资源、信息及经费限制,应重点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共享问题,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各学校都要提高参与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而不是各个学校搞“小而全”。在课件、软件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中,要统筹规划,达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浪费。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