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北语张华博士
2005-09-05

  张华,男,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取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同培养比较诗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先后就职于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电视台、中日青年交流中心、21世纪杂志社。1985年读本科时在现任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学者曾繁仁教授指导下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从此对学术事业矢志不渝、孜孜追求。1993年与已故著名学者狄其骢教授共同发表《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一文,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此后近10余年间,曾在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杂文30余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5部,参加教育部、中宣部以及北京市课题6项。20集政论片《历史的见证》获中宣部宣传一等奖,26集电视专题《教育精神纪行》获教育部优秀作品一等奖,论文《科学与艺术的直觉》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第8届科学报告会二等奖。现除负责比较文学研究所办公室的日常事务,还承担国家课题“西方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的渊源关系”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校级规划项目“现代中国文学的西方影响及其文化变异”的研究工作。

  生态美学:注重人与自然整体和谐——访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张华博士

  近些年来,生态思想、生态观念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和重视。伴随着人类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生态思潮越来越波澜壮阔,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很多思想家预言,鉴于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最紧迫的问题是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问题,人类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处于生态思潮的时代。生态思想和生态观念的深入人心,不仅与学术领域、思想界推动的生态思潮有关,与世界各国政府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提倡和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比如,得到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认同的“可持续发展”观念、“21世纪议程”等等就是建立在提高对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高度一致的认识水平之上的。今天,这些观念和理念差不多已家喻户晓。从生态和环保的角度进行美的价值取舍,已经成为当代美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和研究对象。就此,记者采访了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华博士。

  问:“生态”之谓是从学术领域走向社会生活,走向大众,又反过来推动学术研究进一步结合实际,并走向深入。我注意到,在您提到的众多与生态有关的学科当中,有生态文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而且认为日常生活现实存在的“生态美”意识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的重要内容和研究对象了,那么,什么是生态美学?

  答:生态美学的提出及其研究被公认为近10年来中国美学界对世界美学的最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是创新和起步阶段,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学术界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分歧,还很难为生态美学下一个定义。在我看来,生态美学应该是突破了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它应该是高于生态实践的精神理念,在哲学层面上它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文学艺术层面上,它是艺术哲学,归根结底,生态美学研究的仍然是人的生存问题。近些年来,著名学者曾繁仁教授提出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很有参考价值。在这一点上,生态美学更接近哲学美学,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但由于文学艺术是颇为广阔的审美对象,是产生美感和进行美育的精神领域,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世界,美学必然要予以关注,而以生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原则,以生态的观念、思想为指导去看待和研究文学艺术,又形成文艺学意义上的生态美学,或称生态文艺美学,也有人称作生态文艺理论、生态文艺学。

  问:您长期从事生态文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研究,还曾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文化研究与生态批评,您的大作《非洲宗教舞蹈的原生态内涵》、《生态美学在中国》和《走向生态美学研究》等我都曾拜读过。请问国外的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研究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答:国外的生态批评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每年都有很多文章和专著发表出版。国外特别是英国的研究更注重实际,这是英国理论界的传统,现代经验主义哲学产生于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在英国也曾相当流行。在英国学习期间,英国的同事们建议我不要过多把时间用到读书上,而应该多进行考察调研。我听从他们的建议,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英国的生态保护状况和英国人的生态保护意识,足迹遍及英伦三岛的乡村、田园、农舍和城镇。英国的环保的确搞得很好,生态意识已是全民观念。当然,生态批评对普通民众来讲也还是一个陌生概念,因为它仅限于学术领域。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国外也有Ecological Aesthetics(生态的美学)这样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国外特别是英语世界多指景观设计、环境美化、水资源利用、森林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的构思构图,带有很大的实践操作性,和我刚才所讲的我国学者贡献给世界的生态人文学中的“生态美学”完全是不同的路径,国外生态的美学与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更为接近,因此,西方在谈论生态美学时更多地是在谈生态实践和生态观念的应用,我们所使用的生态美学概念更多地是指高于生态实践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即一种精神理念或美学原则,而正是基于这种不同我们才说中国美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世界美学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生态美学。

  问: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除“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外,还专门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述,这对于生态美学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对生态美学研究和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就生态美学研究和建设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人的本性、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一系列哲学美学问题,不仅提供了时代的条件与前提,同时也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思想观念。比如,如果我们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就会为我们刚才提到的——关于生态文艺学美学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关系问题,强调了生态是否就会导致漠视人的生存的问题等——找到一把解决的钥匙。在我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本性中必然的内容,而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与自然乃是一种有机关系,应该共存共荣,协调发展。以生态整体为视野的生态美学,应该是具有当代性的人的生存理论,它充分体现了当代世界的新人文精神,它把自然维度纳入人文主义精神的框架之中,蕴涵着新时代人类长远美好生存的重要内涵,是人文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延伸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光辉,应随着人的内涵向自然的不断延伸而投向非人类的存在物,在此意义上,把具有解构主客两分倾向、强调利他主义、超越狭隘自我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思想引入文艺学、美学,应该说是切实可行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阅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