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讯,为进一步完善华中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9月17日至18日,教务处组织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校长李培根、常务副校长林萍华、校长助理林林,人事处、研究生院、科发院、设备处、学工处、财务处、教务处、启明学院相关负责人,特邀点评专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申报参与单位主要负责人、教学负责人、教务科长,以及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负责人等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许晓东和常务副处长马建辉主持。
林萍华传达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关精神并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方案。他指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而提出来的高等工程教育重大改革计划,也是力图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举措,对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实际,林萍华指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在于造就一批10年或15年以后能站在学科、专业、业界最前沿的工程拔尖人才,其对华中科技大学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新路具有重大意义。他强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和取得预期成效离不开全国知名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战略联盟是关键所在。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申报参与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的实施方案,主要围绕培养标准、生源选拔、培养计划、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特邀点评专家和与会代表分别就方案提出疑问,并给出了指导性建议,比如如何理解“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如何选拔?工程设计创新如何在校内实践环节中予以体现?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协调?理论教学环节如何调整才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如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如何进行评价体系改革?
李培根认真听取申报单位汇报和与会专家点评后,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工科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科的重要方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华中科技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他指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之“卓越”应表现在人文情怀、多学科的视野、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相应的学生素养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多学科交叉能力、宏思维能力、协同能力、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他强调,华中科技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要忘记了我们身处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不要忘记了我们的培养对象是优秀学生,不要忘记了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要忘记了过度规范就是桎梏,不要忘记了“工程师”三个字,不要忘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定位。
李培根还提出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六条路径。第一是要有大工程观,关注大的工程问题,不要以为兴办新型专业就可以覆盖所有工程问题;第二是要转变实践观念,除了主动实践外,还要注重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培养,既可以通过实践环节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基础课教学来达成;第三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改革,教师对某课程的感情不能替代课程自身的客观功能,课程体系、内容、学时的改革需要解放思想;第四是要加强与工业界的紧密联系;第五是要加强与国际学生的交流;第六是加强多学科交叉,引导多学科的学生做大项目,开发学生的潜能。
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硕、博三段式模式,李培根强调指出,是否应该以本科生为主,同时有无可能将本硕连通起来统筹考虑,硕士阶段不强调做论文,而是突出强调工程锻炼、工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
与会代表结合申报单位汇报和李培根的讲话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部分内容达成了共识,同时也明确了下一步的改革思路和方向,坚定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信心。
据悉,这是华中科技大学第三次在全校层面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