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市场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生机勃勃的事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把开放技术市场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打破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壁垒,推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的伟大进程中,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生机的发展之路。它的诞生不仅促进了社会观念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科研开发的市场化、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也使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贡献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建立技术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重大的体制创新。技术市场是我国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新兴的要素市场。技术市场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渠道,成为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所以说,技术市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北京是智力高度密集的地区,有众多享誉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聚集了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一流人才,加上多年来国家对北京地区大量的科研投入,形成了得天独厚的首都科技资源。但是在原有的科技体制下,存在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一个时期里首都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大批科技成果被搁置在象牙塔内,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直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1980年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精神感召下,北京市科协冲破阻力,率先创办了北京地区第一个以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为目的的科技咨询机构——北京市科协科技咨询服务部。1980年10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7名科技人员,在“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的带领下,创办了北京地区第一个民办的科技贸易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在北京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反响。由此,伴随改革涌起的一场引发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浪潮,开始向着原有的科技体制发起猛烈的冲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成为改革初期吹响的时代号角。
1981年12月,刚成立的北京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地区科技成果交流交易会”。这是最早使用“双交会”名称举办的、以技术作为商品进行交流和交易活动的盛会。正是这几个第一,为北京技术市场的诞生奏响了序曲,使北京成为全国技术市场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 北京技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而进行的,并随着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北京市人大在1994年10月颁布了《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又在2002年7月重新颁布了《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在“放开、搞活、扶植、引导”方针指引下,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亲切关怀和市科委的直接领导下, 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深入宣传贯彻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扎实地落实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北京技术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十年来,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快速增长、技术创新、后劲十足、管理规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是技术买方卖方交易体系。技术卖方以实力雄厚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有4,000多家机构,每年能提供30,000多个技术项目;技术买方遍布全国各地和境外,有比较稳定的20,000多家机构。
二是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总计有140多家技术中介服务机构、2000多名技术经纪人和6000多名技术经营管理人员。
三是管理监督服务体系。包括市、区县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组织和70多人的执法队伍,还有30多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
四是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主要是以北京技术市场网站为平台的网络系统。 五是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包括《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北京市技术市场行政执法实施办法》等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
第二方面是技术成交额持续快速增长。
从1991年以来,北京技术成交额连续12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的22.43亿元到2000年突破了100亿元,2002年又突破了200亿元;2003年再创新高,达到265.36亿元,占全国技术成交总额的四分之一。 第三方面是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工程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 2003年,北京千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项目占成交总额的三分之一,合同平均成交额超过3000万元。过去那种转让单一技术的局面已经被改变,技术项目的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包括技术咨询、开发、转让、服务为一体的上规模、上水平的工程化项目,越来越多地服务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传统产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方面,为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在神舟五号飞船、长江三峡工程、秦山核电站、绿色奥运等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中,北京的技术项目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方面是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最大的技术卖方群体。 2000年以前,北京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始终是最大的技术卖方群体。从2000年以来,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技术成交额连续三年超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成为新兴的最大的技术卖方群体。一大批年技术成交额千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技术市场上的主力军。
第五方面是高新技术成果成为技术交易的主流。 从2001年以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成交额,占全市成交总额的一半以上。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交易额快速增长,2003年专利技术额成交额比上年增长近二分之一。
第六方面是北京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集散地。 北京技术流向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2003年,从北京引入技术超过亿元的省市达到29个,创造了历史最好记录。
第七方面是北京技术市场正在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2003年北京技术进出口额超过18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突破1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在京设立的外资研发机构有188家。北京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国际技术转移热点地区。技术进出口大幅增长和外资研发机构迅速增加,不仅表明北京研发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强劲增长,也表明北京技术市场正在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经过二十年的开拓和发展,北京技术市场已经成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成为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的桥梁,成为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由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杠杆,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渠道,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二)
北京技术市场二十年的实践和发展,得到了哪些启示呢?我们认为:
第一,技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社会观念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贯穿了技术从商品化到市场化、产业化,科技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各个发展阶段。正是这种观念的不断更新,及其与技术市场发展形成的互动关系,推动着技术市场向经济建设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发展,成为现代市场体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市场。
第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技术市场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既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北京技术市场二十年发展的根本所在,是推动技术市场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第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技术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二十年来,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了首都科技资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技术转移。应该说,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北京技术市场的大好局面。
第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服务,是技术市场发展的重要环节。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凝聚力。二十年来,北京技术市场管理部门坚持深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宣传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了解在落实优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为基层单位排忧解难,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赢得了广泛的信赖。从一些科技人员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技术市场万岁”的口号中,可以感受到技术市场对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有着巨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正是技术市场不断繁荣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第五,关注新动向、新问题和加强调查研究,是技术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际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市场出现了许多新动向和新问题。因此,北京技术市场管理部门认真地做好统计和分析工作,跟踪调查重点技术项目的流向和实施情况。先后组织了几十个专项课题,深入研究技术交易的新形式、技术合作的新机制、技术转移的新特点等问题。通过借用“外脑”,使调查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为探讨在新形势下技术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新模式,提供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智力支持。
(三)
总之,在二十年的发展中,北京技术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全国兄弟省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发展首都经济,深化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实施“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大行动”的新形势下,北京技术市场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坚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的方针。这一方针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市场的规律特性,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对市场的规范与监管上,核心是优化发展环境。要借鉴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构建北京技术转移体系,推动区域技术转移。要在“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上狠下功夫,为建立一个市场体系健全,运转协调有序,竞争公平,行为规范,交易高效的开放型技术市场做出新的贡献。 今年,北京技术成交总额首次突破300亿元。在未来的三年,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当年技术成交总额达到600亿元,使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60%,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