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再次被媒体曝光。某高校科学家贪污巨额科研经费,被依法惩治。其实,科研经费中的腐败问题出现多年了,有些早已成为“潜规则”。
据报道,江南某大学教授被指控授意其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非法据为己有。此案可能刷新了科研经费贪污历史上的新纪录。
那么,一个大学教授为什么能贪污那么多的钱呢?其实,案中的当事人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而是该大学某研究院的院长,是国家某重大专项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是重量级的研究与行政管理人员。这件事暴露出了科研领域一个非常严酷的现实,即科研经费分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些大腕级的科研人员与普通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没有共同点可言。
在我国医学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网上曾流行这样一个名单:50多位科学家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就累计获得了1000万元以上的资助,网友们戏称他们为“千万俱乐部”成员。如果从表面上看,那些“千万级”经费是通过激烈竞争产生的,反映了他们较强的科研竞争实力,然而,仔细推敲起来,那些科研“千万富翁”,则都是科技界的“大牛”,如院士、大学校长或副校长、研究所的所长或副所长等,普通研究员或教授能够进入“俱乐部”的则几乎没有。
“千万经费”当然数字巨大,然而,这个数字早已被“亿元俱乐部”所取代了。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专项计划的启动,科研投入力度大大加强,给人的感觉是经费满天飞。无独有偶,进入“亿元俱乐部”的,许多都是“千万俱乐部”的成员。据了解,出事的那位院长,就负责了近2亿元的科研经费。
现实中,许多人申请科研经费,对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是不关心的。他们最想知道的是如何拿到项目,只管结果不问过程。在撰写科研计划书的时候,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制造眼花缭乱的名词,或直接从洋人那里翻译几个时髦的名词,以显示他们的学问高深。因为参与评审的专家也多少是小圈子里的人,大家互相关照,至于是否浪费宝贵的国家经费,是没有人关心的。“你是想拿到钱,还是想解决实际问题?两者的写法是不同的。”笔者一次参加课题申请,就听到有人说出这样的话。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人,那些较正直的研究人员,那些不愿加入或没有条件加入“大牛俱乐部”的普通科研人员,却整日为发不出工资而犯愁。发不出工资,养不起队伍,纵有浑身本领,也只有在激烈的科研经费竞争中面临被淘汰或被边缘化的危险。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