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2018-01-02 科学网

  2017年12月31日,“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正式揭晓。黄大年、南仁东当选“2017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匡光力、施一公、杨超、刘中民、王泽山、徐芑南、王雪纯、顾明、何华武、胡郁等十人当选“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据介绍,这项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医学科学报》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2017年度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

  据了解,“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因评审的权威严谨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在科技界具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本届评委会由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担任主任,“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等众多院士和资深媒体人出任评委。

  根据“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的评奖标准,获奖人应于2017年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过重大创新贡献,获得过重大荣誉;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过杰出成就;在科技传播、科学普及领域作出重要贡献、有独特表现;推动所在企业创新行业生态,引领市场应用,并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经过众多网友的推选和投票、院士专家的严格评审,最终选出了上述四个领域的十位当选者。同时,鉴于黄大年、南仁东对中国科技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评委会一致推举二人当选“2017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2017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

  黄大年

  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2009年,怀着一腔爱国热情,黄大年从英国剑桥返回祖国,被选为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7年间,黄大年带领团队,夙兴夜寐,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中国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其中,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积劳成疾病逝于长春,年仅58岁,他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7年5月26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黄大年的先进事迹,追授黄大年“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南仁东

  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取得的首批成果:FAST望远镜调试进展超过预期;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两颗通过国际认证。

  2016年9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正式建成投入使用。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提高约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从FAST提出设想到最终建成,南仁东花了22年。1994年4月,FAST选址工作启动,南仁东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预研究工作。为了在贵州找到最适合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位置,1994年到2005年,11年间,南仁东的足迹遍布贵州上百个窝凼,最终选择了克度镇绿水村作为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最佳选址。从2011年正式开工以后,随着支撑框架建设、反射面面板拼装、综合布线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升舱试验、主体工程完工、全系统联合调试的相继完工,这只“慧眼”终于开启。

  历经20余年,南仁东终于率团队完成了建造我国大型射电望远镜的梦想,而他曾经翻越无数山岭的矫健身影已变得蹒跚而迟缓……南仁东22年心血的结晶——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为中国科学家探寻未知宇宙和生命起源,开启了“天眼”,也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广的世界。

  2017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中宣部11月17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先进事迹,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

  匡光力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筹)主任

  2017年9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合肥通过验收,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

  专家委员会鉴定认为,装置各项指标均达到或显著超过国家批复的性能指标,“磁体技术和综合性能国际领先”。世界著名高场磁体专家汉斯·施耐德·蒙塔表示,作为全球仅有的两台40T以上混合磁体之一,合肥的混合磁体有潜力达到45T,使中国在国际强磁场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施一公

  清华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11月,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于《细胞》杂志再次发表最新成果。论文报道了酿酒酵母剪接体呈现RNA剪接反应完成后状态、整体分辨率为3.6埃的三维结构。

  2017年5月,施一公研究组于《细胞》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剪接体的原子分辨率结构》的论文。这是第一个高分辨率的人源剪接体结构,也是首次在近原子分辨率的尺度上观察到酵母以外的、来自高等生物的剪接体的结构。

  杨超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2017年10月27日,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杨超荣膺2017年度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以表彰他在高性能计算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杨超主要从事高性能计算的研究,2016年11月,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杨超率领的研究团队,凭借在“神威·太湖之光”上运行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研究成果,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成果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

  刘中民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月11日,大连化物所和延长石油“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成功产出合格产品,产品纯度达到99.71%,主要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

  大连化物所刘中民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于2010年开展“煤基乙醇技术关键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工作。2014年,大连化物所和延长石油启动“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2016年底开始试车,并于2017年1月11日产出合格产品。该示范项目的投产成功,标志着我国将率先拥有设计和建设百万吨级大型煤基乙醇工厂的能力,对于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油品清洁化、煤炭清洁利用及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王泽山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月,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凭借着在火炸药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泽山团队接连攻克难题,提高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他们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三冠王”:凭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凭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尖端技术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凭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这位82岁的院士,凭着在火炸药领域一个甲子的努力,上演了他在科学界的“帽子戏法”。

  徐芑南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着2017年度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转入业务化运行阶段。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可以在99.8%的海域开展深海调查。

  2009年8月,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第一次下海实验,已是73岁高龄的徐芑南和年轻人一样,坚守在船上。此后,我国载人潜水器的海试一年一个新深度,1000米、3000米、5000米……直到挺进海底7000米,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下潜至7062米,至今这也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顾明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2017年11月3日,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在江苏启东的船坞成功下水。“天鲲号”能以每小时60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岩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输送到最远15000米的地方,堪称“造岛神器”。“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型宽27.8米,型深9米,最大挖深35米,绞刀电机最大功率可达7500千瓦,是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多项性能位居亚洲第一、国际领先水平。

  从整船进口,到国外设计国内建造,再到国内自主设计建造……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天鲲号”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

  何华武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特别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6月26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分别担当G123次和G124次高速列车。两列不同型号的“复兴号”连接以时速350公里运行,并实现各辆列车间电气和网络的联通,这在世界上是首次。“复兴号”拥有纯正“中国血统”,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

  何华武院士长期从事铁路工程技术工作,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他主持了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工程;组织了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及系统集成总体优化,为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胡郁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

  在2017年11月9日的发布会上,科大讯飞一口气发布了多个领域里10款以上的人工智能产品,从教育到医疗,从客服到智能家居,再到移动手机端和车载环境,讯飞“智医助理”机器人、智慧微课工具1.0、晓译翻译机1.0、译呗等“黑科技”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在胡郁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科大讯飞一直是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技术领域里的佼佼者。

  他们的技术曾多次在国外比赛中,击败微软、谷歌等公司,获得第一。他们也是最早随着互联网浪潮,开始以语音为接入口,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公司。

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

  王雪纯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加油!向未来》节目制片人

  《加油!向未来》是央视综合频道在2016年暑期档推出的科学实验节目,节目中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大型室内外科学实验转为益智答题,王雪纯担任《加油!向未来》节目制片人。

  2017年7月《加油!向未来》播出第二季。节目的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升级,赛制转变为纯素人比拼答题模式,除了精彩绝伦的科学实验,还有学霸与学霸之间的巅峰对决:30位“未来队”的未成年学霸PK 30位“加油队”的成年学霸。在权威科学工作者和团队的鼎力支持和通力协作下,节目以最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科学实验,以最浅显易懂的形式解释科学原理。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