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20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将达2亿。尽管数量惊人,但中国高校却不得不面对钱学森生前五六次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看来,一些有卓越创新才能的年轻科研人员“一冒尖、就当官”的错误想法是导致杰出人才稀缺的原因之一。
“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李邦河坦言,“听说某某年轻人科研很出色,不久后就听说当官了,而从此也就听不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新突破了。这种‘研而优则仕’的现象,在近10年来愈演愈烈、似已成风。”
李邦河认为,较之优秀的科研人员曾被作为“白专典型”受到歧视,“研而优则仕”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尊重,但此风对造就大师级人物的危害已日渐显现。“如果说教育不当会妨碍创新幼苗的出土,那‘研而优则仕’则使已长成中等大小的创新之树,不能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有人会说,这些人当官后还在搞科研呀!“不错!但对科学家来说,时间就是成果。只有经过日复一日的实验探索,最终才能得到科学的数据。没有长时间全力以赴的努力,能成为大师吗?”李邦河说。
李邦河表示,国家需要一批兼具管理才能的优秀科学家去当官,但应是在他们过了科研创新高峰期后。而如今普遍存在的“一冒尖、就当官”的现象,不仅阻碍了年轻创新人才的发展之路,也极坏的影响到了学术界的风气。
有委员曾表示,“研而优则仕”已是癌症,恐难治愈。对此,李邦河指出,不管是否是癌症,都要下决心根治,如果不能刹住“研而优则仕”之风,造就能与强盛国力相配的大师队伍将永无可能!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