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代表:面向未来,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2025-03-11 光明日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代表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高校要树立“从未来到未来”的理念,以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超前研判未来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精准把握未来对学科专业的新需求,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

  杨贤金代表认为,高等教育必须主动超前布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在新技术驱动下,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涌现,产业技术变化超前于学校教学知识更新速度已成为常态。传统的院系设置、管理模式、学科专业组织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面对这些痛点,杨贤金代表表示,高校要树立“从未来到未来”的理念,提高人才供给的适配性。

  “‘从未来到未来’,前一个‘未来’是我们立足当下对未来社会需求的洞察,并据此开展教育创新,为学生配备适应未来的能力;后一个‘未来’是学生凭借获得的能力与知识,在未来社会中引领行业发展,创造新的价值。”杨贤金代表解释,我们必须以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重塑教育教学新形态,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学习方式都要随之发生变化。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的传授往往被置于首位,而如今,借助互联网和各类智能工具,学生可以轻松获取海量知识。所以,要将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等能力应成为当下教育关注的重点。“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变化,具备这些能力,学生都能灵活运用知识,不断适应新环境。”杨贤金代表对此充满信心。

  今年两会,杨贤金代表带来了新工科建设迭代跃升的建议。他表示,新工科作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最前沿、新方向和进行时,要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未来对人才的新要求,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式教学、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推动形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循环联动的工程教育生态,打造关键领域人才培养新范式。

  “高校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杨贤金代表表示,“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成为适应未来、引领未来、开启未来无限可能的人才,这是‘天大’的事,更是‘天大’的责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