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平民化的欢乐天使
人工授精成功后,卢光琇开始筹备试管婴儿的研究。
那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的张丽珠教授也在进行试管婴儿的研究。和卢光琇不同,张丽珠每天接触大量不孕症病人,而她们所做的大多是输卵管复通手术。回忆当年,张丽珠对很多媒体都这样讲:“1982年,有很多病人找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不育的问题,那时,我觉得不育症应注意起来。”
于是,北医三院联合湖南湘雅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向卫生部提出申请,要研究试管婴儿。
卢光琇回忆:当时舆论不鼓励试管婴儿,课题更名为一个和优生有关的名称。
这个课题名称是“人类早期胚胎的保护、保存和发育的研究”,并被列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张丽珠是课题组组长,卢光琇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在湖南湘雅独立开展研究。
试验开始,困难重重。不仅缺设备、技术、资金……更重要的是,由于观念,很多人对这项研究不支持。当年的湖南省科委(现在的科技厅)经常接到告状信:卢光琇搞试管婴儿不会成功,千万不能支持她。不过无论是张丽珠还是卢光琇都坚信:为人治病是医生的天职。她们都希望通过医学手段来解决病人的痛苦。
每次和人沟通的时候,卢光琇总是这样说:“让有生育缺陷的人怀上健康的婴儿,提高人口质量,这才是真正的计划生育。”
这样,她们克服种种困难,开始了试管婴儿的研究。
“那是一个‘刀耕火种’的年代。”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刘平回忆说,当年,她是张丽珠教授的研究生。“什么东西都省着用,连手术取卵的针都是用完消毒后再接着用,针头钝了,磨尖一下继续使用。”
开腹、完全凭手感寻找卵泡、卵泡抽吸液放在无菌的试管中。
“每次取卵后,我都把试管放在37摄氏度保温桶里。从手术室小跑步送到北医组织胚胎教研室的实验室里,由刘斌教授带领大家找卵。”刘平忆起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
不知道经历多少失败,他们终于找到了人的卵子,接下来就是体外授精,然后就是胚胎培植。可惜,又是一次次失败。
“失败的原因很多。”卢光琇这样总结,比如,培养箱里要二氧化碳,以维持胚胎的酸碱度,但是湖南没有二氧化碳的生产厂家。她们从一家酒厂弄来二氧化碳,培养箱一打开都是酒味,耶鲁大学来考察的科研人员开玩笑说:孩子生下来一定是酒鬼。后来才从外地弄来了高纯二氧化碳气体。
付出总有收获,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美丽的花朵。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3个月后,第二例和第三例试管婴儿在湘雅医院诞生,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不同的是,其中一例是供胚移植的试管婴儿(卵子和精子均来捐献者)。今天,这3个孩子都已经成年,巧合的是,其中一位也在湘雅医院从事试管婴儿的研究。
如今,“试管婴儿”越来越“平民化”。而且,从当初的开腹取卵到今天的无创取卵,从随机授精到单精子卵细胞内注射,从染色体检查到着床前胚胎遗传学诊断……试管婴儿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最近几年,我们的技术和规模可以说和国际水平是完全同步的。”刘平自信地说。
“2008年,我们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已经达到了51%,这和最初5%成功率不可同日而语。”卢光琇告诉记者:“跟踪调查,这些孩子和健康人没什么分别。”
中国到底有多少试管婴儿?两位专家均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目前,全国每个省都有生殖中心,有国家正规资质的试管婴儿单位138家。据卫生部统计,从1988年到2004年,中国大陆近3万例试管婴儿出生,如今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今年,国家科技部还启动了973项目——《胚胎操作安全性评估研究》,跟踪并评估 “试管婴儿”技术对子代、母代健康的影响。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