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未来
文/汪琼
思考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螺旋式上升的轮回。一个轮回是从终身学习者需求的视角来看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开放教育资源,需要怎样的服务;另一个轮回是从中国高校资源建设的历史来看,我们从哪里来,要向何处去。下面一一道来,供大家斧正。
轮回一:终身学习之链
自MIT推出开放课程以来,互联网上已经涌现出大量的免费开放教育资源,已经形成了一条“终身学习与个人发展”的创作/消费链。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开放教育资源未来值得着力发展的地方。
课程实况录像类资源
自去年网易将国外大学公开课以专题推出之后,这一年多来大家津津乐道的主要就是课程的实况录像,比如哈佛、耶鲁的公开课,以制作精良,授课生动而广受好评。中国教育部在今年11月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将网上“淘课”热潮推上新高,丰富了互联网上高等教育的中文视频资源。这些课堂实况录像揭开了国内外著名大学课堂教学的神秘面纱,圆了不少人的“理想大学梦”,受到大众的追捧。
但是视频资源只是“科普”类资源,它能够解决“知晓”、“了解”、“理解”层次的需求,但是如果要真的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学问,还需要去读书。那么读什么书好呢,这时候就需要看课程教案类资源。
课程教案类资源
与视频资源“老少咸宜”不同,以MIT“开放课程”为代表的课程教案类开放资源因为专业性强,主要服务于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师生,或者打算进修某个专业的社会人士。这类资源的价值类似于专家推荐,提供了学习某个专题内容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学习顺序,要做的练习题,测试自己是否学成的试卷等,省去了在众多资源中挑选最佳资源的筛选过程,
课程教案类资源展示的是某所大学某位老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资料,其中所指向的资料很多并不是开放资源,而是期刊、书籍章节,如果所在大学没有购买相关的数据库,则只能“望洋兴叹”。因此,第三类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材”资源便成为甘泉。
开放电子教材类资源
开放电子教案类资源如同电子书,提供了有关某个专题系统的知识。近几年这种免费电子书网站增多,包括大家一起写的如赖斯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和提供宿主服务,支持大家提供电子教材的网站。电子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区别,不只是采用多种媒体有效表示传递信息,还包括各种电子课件,提供了学生与教材的学习交互性。
一个爱学习的人,通过看“课程视频”了解了某个专题,通过看“课程教案”知道了进修专业知识的路径,通过阅读“电子教材”深入了解了某个专题,下一步学习还需要什么呢?对,动手操作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环境,以及志同道合的网上“同学”,因为很多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领会掌握,许多见识也需要与他人讨论论证才能完善。因此,以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发展需求来看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下一步的方向应该是开放实验环境,建立虚拟实验室,提供网上学习环境。就如同英国开放大学已经在做的那样,提供开放的网上学习平台,提供同学讨论的网上交流工具,提供实验模拟环境。至此,开放源代码运动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走到了一起,殊路同归,颇为圆满。目前,走到这一步的项目不多,但是已初见端倪,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免费资源的基础上诞生有偿的收费服务,比如MIT的开放课程项目就准备收费提供学业指导。这种从完全的无偿提供资源,到有偿地提供学习指导服务,完全符合终身学习者的消费需求,而且也形成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持续发展的机制——经费注入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建设的资源要真的有人用。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轮回: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此时的“有”已经不是最初的资源独有,而是为了寻觅传承者而设定的门槛了。
轮回二:终身学习之境
上面是从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发展需求来看待已有的开放教育资源,预测未来学习型社会中将会大有用武之地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形态。从中我们看到有一个从课程视频,到教案讲义,到电子课本,到学习环境的需求路径。
有意思的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历史却正好是反过来的,是从学习环境开始的,历经电子课本、教案讲义,到课程视频。当年的96750项目做的就是各学科的工具性软件,新世纪网络课程又多是电子书,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呈现的大多是电子教案讲义,最新上线的中国大学公开课则是课程视频。
如果先前对终身学习者的需求论证是正确的,那么我对中国高等学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的建议就是:从课程视频到教案讲义,再到电子书,学习环境。只是下一步的教案讲义已经与原先的教案大不相同,除了资源方面要包括网上已经开放的资源,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要认识到面对的学生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可能已经看过开放资源而掌握了课程的知识;同样的学生用书就需要变成交互式电子教程,并且应该是开放式的课本,有着众多指向网上开放资源的链接。有了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教材,就会有更多的网上学习活动,因此未来的学科工具和学习环境也要求比现在的平台环境更为开放,这不只是说可以调入调出资料或数据,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是支持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平台环境,记载着他/她所有的学习记录,从小到大,从正规学习到兴趣学习,无缝融汇各种学习工具和课程。
这样的学习环境不是具体某一个软件,而是一个虚拟环境,与终身学习者如影相随。这就是我看到的第二个轮回。
(作者单位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