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杞海山区南侧,开展了试验性应用航次最后一次下潜作业,首次取得藤壶样品,这也标志着“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3个航段的科考任务全部顺利完成。
最大下潜深度2418米,拍摄到多种高清海底生物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最后一潜在海底工作6个多小时,航行距离约3公里,深度变化为600米,最大下潜深度2418米。下潜人员为潜航员唐嘉陵、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杨波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李宝钢。
“蛟龙”号在海底进行了近底观察,航行拍摄到多种高清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质视像资料,采集了8升近底水样、6块富钴结壳,1种2个冷水珊瑚片段、3种3个海绵片段、1个7腕海星、1种3个海百合,并在该海区首次采集到1种2个藤壶。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介绍说,通过本次下潜发现,采杞海山2100米以浅海绵种类多、丰度高,说明海山的不同侧面生物种类组成明显不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