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蛟龙”再探海
“向阳红09”船实验室里,3名科学家将脑袋凑在一起,正聚精会神地观察一部手机。
这是船上一位记者的手机,不知什么原因,怎么都无法启动。
科学家们经过细致的观察,提出了多种假设,并逐一进行了论证。初步判定故障成因后,他们动用各种专业科研设备,谨小慎微地进行尝试。最终,这部手机死而复生,只是待机时间仿佛有所延长。
目前,“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全部下潜作业已顺利完成。在本航次3个航段共100多天时间里,科技日报特派记者全程跟随“蛟龙”母船,见证了科考队员们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乏惊险,更充盈着欢笑和温馨。
风浪里来去
太平洋上波涛翻滚,20多吨重的“蛟龙”在海面上摇晃起伏、时隐时现。这天,“蛟龙”号完成了第三航段的一次下潜作业,科考队员在对它实施回收时遭遇到恶劣海况。
“蛙人”小组驾驶小艇艰难地靠近“蛟龙”,将拖曳缆挂了上去。正欲离开,一名蛙人猛然发现缆绳缠在了自己的腿上,一时间惊呆了。组长张正云顾不上操作小艇,飞身上前帮他解开缆绳。几乎就在同时,一个大浪盖过来,缆绳一下绷直,抽到了“蛟龙”顶部一颗换能器,顿时将这颗金属设备连根击断,打入海中。所有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倘若缆绳没能及时解下,一场悲剧在所难免。
蛙人的操作看似简单,也有风险。第一航段的一次上浮后,蛙人崔磊挂缆绳,或因海面晃动,缆绳微微一扯,他的左胳膊顿时肌肉拉伤,抬不起手,上了甲板就抱着胳膊进了医务室。
在第一航段任务中,科考队员在进行一次重力柱取样作业时,地质绞车出现故障,作业立即停止。现场勘查发现,绞车滑轮轮槽外缘已磨损过半,钢缆跳出轮槽,嵌入滑轮与挡板之间的空隙里,被紧紧卡住。
这天海上风力达到6级,此时钢缆还有3868米尚未回收,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重力柱很可能在深海中撞到海山而损毁;同时,这架绞车距母船主推进器只有十几米,如果钢缆击中或缠绕螺旋桨,可能造成主推进器报废,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水下钢缆加上重力柱,总重量达到3吨。在绞车损坏的情况下,想收回来谈何容易。危急之下,现场指挥部做好了切断钢缆,放弃设备的准备。
这时,船长陈存本站了出来。他指挥母船借助一台主机保持低速倒退,避免让钢缆靠近螺旋桨;同时利用另一台主机和艏侧推不断调整船身姿态,让钢缆处于下风舷,以免摆到船底。在此期间,科考队员用其他缆绳固定住水下钢缆,将跳槽的钢缆复位,并继续开始回收。经过近6个小时的努力,重力柱最终被收回甲板。
除了恶劣的环境、突发的状况,船员们还不得不时刻准备应对母船的“健康”问题。“向阳红09”船已经35岁,早已超期服役多年,大小毛病频出。第一航段快结束时,湿实验室水管爆裂,水淹七军。科学家们便24小时轮流值班直到靠港。
第二航段航渡期间,船上左主发动机第七缸突然渗水,情况颇为严重。为了不影响航行,轮机部几乎全员出动,以最快的速度把故障缸体拆卸下来,将备用部件换上去。机舱内5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和高强度体力劳动,让每个人大汗淋漓。抢修一结束,机工王代云因虚脱倒在了地上。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两次。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