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神舟四号:举行细胞太空婚礼
2013-06-08

  成功发射

  北京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飞行试验。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向实现载人飞行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根据新华网发自酒泉的报道,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总装备部政委迟万春等中国党政军领导人,也在现场观看了发射。

  新华网的报道说,30日凌晨,载人航天发射场星空灿烂。高100多米的飞船发射塔旁,矗立着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火箭的顶部托举着“神舟”四号飞船。0时40分,震天巨响中,火箭腾空而起,疾速飞向太空,火箭尾部喷射出的长长烈焰,在夜幕长空划下一道绚丽的彩虹。

  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中国于1999年11月20日首次成功发射“神舟”号飞船。按照研制计划,要发射若干艘无人飞船,然后实施载人飞行。这次发射的“神舟”四号飞船是整个研制计划中一次重要的飞行试验。飞船将在太空完成预定试验任务后返回地面。

  “神舟”四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长征二号F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中国科学院、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有关单位,研制了用于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研究的船载仪器和地面测控设备。

  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全系统参加试验,飞船在太空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期间将进行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对地探测、综合精密定轨试验、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实验、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等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也全面参加试验。此前,预备航天员已进入飞船进行了实际体验。

  这次试验还按照正式载人飞行的要求,设立了若干陆上应急救生区和海上应急救生区,救护人员到位并进行了有关演练。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有关测控站和“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将对飞船进行持续跟踪、测量和控制。

  发射“神舟”四号飞船,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7次获得成功。飞船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有完善的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指挥系统和适应航天员需要的设备设施,以及备份着陆场和应急救生医疗中心。

  科研成果

  概述

  2003年01月06日凌晨四点十五分,随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面的生命科学实验设备被最先运到了中科院,在太空中开展的部分科学实验有了初步的试验结果,继续留在留归舱的实验也进展顺利。

  这里是中科院动物所,我们看到科研人员正在打开细胞电融合实验的空间和地面的实验装置,这个就是随神舟四号飞船在天上遨游了七天的“天上”实验装置,那么这个就是在地面上和这个实验装置同时进行的一对一的地面实验装置。

  在科学家对装有细胞电融合仪的设备箱进行拆封、消毒后,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的内胆,在它的两个融合室分别装着的就是由小白鼠的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的新的动物细胞,和一对不同品种的烟草细胞融合后的新的植物细胞。科学家随后提取了细胞样品进行了初步分析。

  科学家说,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由于重力沉降现象的消失,不同地细胞能够更好地融合,可以为空间制药和培育生物新品种探索新的方法。

  记者现场:这里是中科院的空间中心,返回舱带回的部分科学实验获得初步结果的同时,还有一部分设备仍在太空中进行在轨试验。目前科学家已经获得了部分实验的第一手数据。

  中科院空间中心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室主任王世金:这是神州四号传回的最新的高能带电粒子空间分布示意图,曲线代表不同的轨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粒子强度,这些红色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大西洋地区,这些电子的强度最高达到每秒每平方厘米两万多个,但从电子能量来看,不能进入射入到飞船舱内,对舱内的航天员来讲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对出舱活动的航天员来讲却存在一定的威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阅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