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人
“神舟”四号飞船的“身体”状态与前两艘飞船基本一样,由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及轨道舱前端的附加段组成,并由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飞船进入远地点343公里、近地点200公里的椭圆轨道后,飞行5圈(每圈约90分钟)后进行变轨,然后开始在343公里圆轨道上自主飞行7天共108圈。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向记者透露,“神舟”四号上的“船长”和“神舟”三号上的“船长”是同一个“人”,一个由仿真技术做成的模拟人,包括头、躯干、四肢等14个部分,“他”体重70公斤,身体每一部分的形状与真人宇航员基本一致,能够满足航天服的穿脱,当安装在飞船座椅上时,其姿态能够与载人姿态保持一致。“他”可以模拟宇航员在太空生活时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和排泄等多种重要生理参数,并随时受到地面指挥中心的监控。
设备完备:航天员不会坐以待毙
与“神舟”三号相比,“神舟”四号的生命保障系统及相关的试验条件更为完备。太空辐射是对航天员安全的最大威胁,“神舟”四号为宇航员的太空卧室装配了绝对防辐射的设施。
飞船上安装了自动和手动两套应急救生装置,无论是在宇宙航行中或是在返回时发生意外,船上的救生系统会自动启动,万一自动装置出现故障,船上的手动系统完全可以“抵挡”,航天员绝不会坐以待毙。飞船的返回舱也非常神奇,它返回地面后,即便不能马上被发现,舱内为航天员配备的救生物品,也足以保证航天员在陆上生存48小时、海上生存24小时。返回舱里还有一套气囊,一旦落入水中,3吨重的返回舱也不会沉入水底,它会漂在水中,等待救援。
加盟实验
幸运客搭载感受太空
因为机会难得,此次“神舟”四号上照例有一批特殊“乘客”幸运地被获准搭乘飞船体验太空游。据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张玉涵研究员介绍,其实在这些“乘客”中,也有“正选”和“候补”之分。所谓“正选”,是指飞船上的有效载荷部分,共有52件科研设备随船进行科学试验;“候补”则是指为了补足飞船返回舱内额定重量而附加的部分搭载试验品。
“正选”的52件科研设备,将跟随“神舟”四号飞船开展微波遥感对地探测、空间环境综合监测和生物技术研究实验等科学研究:
对地探测是“神舟”四号应用系统科学实验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神舟”四号实验设备中的“主载荷”。通过微波遥感器这只“千里眼”,地面降水、土壤水分、海面温度、海面风速等信息指标就尽在掌握之中。
空间环境综合监测研究空间环境及其变化,以确保航天器和在不久的将来载人时宇航员的安全,是此次“神舟”四号空间科学实验的一个重要任务。
生物技术实验空间环境特有的微重力、高能辐射是新型药物的天然“梦工厂”,使科学家们能了解在地面环境下不能获知的一些生命本质特征,从而进一步揭示生命奥秘和理解疾病。细胞培养仍是本次实验的代表。
“候补”乘客主要来自空间技术育种研究中心,小麦、水稻、杨树、葡萄苗、牡丹、青椒、西红柿等这些植物的种子一同搭载“神舟”四号遨游太空7天。专家说,如果空间实验顺利的话,1~2年之后老百姓将会吃上“太空大米”,家中的花瓶中插上“天外牡丹”。
安全返回是载人飞行的最后一环,也是载人航天活动成败的最终标志。如果7天后“神舟”四号返回舱能够顺利着陆,相信中国的载人航天之梦就将有望在“神舟”五号身上得以实现。
植物实验
随着工作人员打开舱门,“神舟乘客”们一一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在这些“神舟乘客”中,有粮油作物、蔬菜、草、树、药材和真菌六大类上百个植物品种,还有一些个性化邮票、首日封和由全体参试人员签名的党旗等纪念物品。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韧:所有搭载的物品都非常完好无损,应该说是非常满意的,已经很好的交给了有关单位,由他们分发和研究。
返回舱还搭载了中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实验设备,他们承担着空间细胞电容合实验和空间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实验。目前这些实验已经在中科院空间中心获得了初步实验结果。
神舟四号返回舱开启后,工作人员取出的上百种植物实验品颇为引人注目。
这些植物品种有粮油作物、蔬菜、草、树、药材和食用菌上百个品种,包括水稻、小麦、大麦、牡丹、百合、玫瑰、杨树、红豆杉、辣椒、西红柿、西瓜、黑木耳等。其中作为制药行业主要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菌种56种,抗旱抗旱的优良花种、树种和草种主要用于西部的退耕还林还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敏介绍说,搭载的试管苗在空间的特殊环境中生长很旺盛,而且表现出了很好的分化能力,这次实验搭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这些物种还要经过进一步的筛选育种,并经过地面三到五代的培育,才能得到更加优良的品种。
科学家说,太空轨道环境探测还将进行半年的时间,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探测,更准确、全面地了解轨道环境,为今后载人航天绘制一张比较精确的太空轨道“安全示意图”。此外,神舟四号飞船还首次在太空上进行了多膜态微波遥感探测,获得了大量的海洋、大气等相关数据。而在此前,科学家们已经提前完成了空间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掌握了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不同液滴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为今后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打下了基础。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