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微信助推人类交际圈演变成移动社群
2016-01-11 主编微讲堂 李志民

  人是群居动物。荀子在《荀子·王制篇》中谈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与人之间的群体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特征。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映射并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群体关系。

  微信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互联网组群的弱关系时代,使人类的传统交际圈在网络社会有了很好的映射,开创了移动社群大发展的时代。

  网络超越时空的信息互通功能,让人们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把基于各种缘关系的近距离组群,改变成无地域限制组群。按照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割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从最早的BBS、QQ群到贴吧、SNS,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在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的人际网络,由此共建起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

  在这个网络社会里,“网友”是其社群关系的最初概括。广义的“网友”关系是脆弱的。二十多年前,《纽约人》杂志曾经刊登出一幅黑色幽默的漫画:“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由于互联网端用户的不确定性,“网友”基本属于社会学定义里的弱关系。恰恰是这种弱关系,使很多网民在互联网上无拘无束,可以尽情倾诉,豪无顾忌地畅聊,宣泄现实生活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的社群关系更多是现实社会中传统群体关系的延伸。

  在现实社会中,传统的交际网络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利用亲属、亲族关系为标准来划分交际范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开放式的院落被封闭的公寓所取代,传统的熟人社会关系被打破,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在一个人的社交范围内被划分成了许多不同的圈子。当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微信恰恰是将这些交际圈具体化的过程。微信通过聊天、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成为一个建构移动社群组织的综合平台。

  微信开启的移动社群时代,很大程度上改变了PC端互联网上“网友”的弱关系性质。微信朋友圈基于微信用户的所有好友,以强关系为主、弱关系为辅,将虚拟网络社区与现实社会无缝联结在一起。

  一方面,微信的使用延续了PC端网络聊天的特点,同时又兼有智能手机的便携优势。微信沟通不仅仅依靠WIFI信号,只要手机联网信号能覆盖的地方,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音视频聊天和信息沟通。

  另一方面,微信还兼具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特性,用户既可以同时在线交流,又可以差时浏览信息,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查看好友留言,在不妨碍交流连贯性的前提下,使传播更加便捷自由。

  除了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还利用提供信息及服务的优势,将散落分布在网络之上的个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微社区。无论是强关系之下形成的“朋友圈”,还是弱关系之下形成的“微社区”,都是在复杂的网络个体关系中形成的一个个有着明确归属感和目的性的圈子,并不断交叉和联结,形成新型网络社群。

  总体来说,微信仍是一个相对闭环的生态系统,其开放性的局限一定会给别的社群平台带来机会。社会群体关系具有复杂性和成长性,微信这一个平台难以“一网打尽”人类的所有关系。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移动社群也可能不再是微信“一支独大”。我们相信,这个领域未来将会诞生更多的软件平台,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责任编辑李宝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