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宗军涉嫌抄袭事件调查
2011-07-20 科学时报 冯丽妃 李浩鸣 成舸 李晓明

  “考虑到网络的‘虚拟性’,我对网友的邮件未予理会,而是对事情进行了核实,然后主动向学校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书面《情况说明》,承认文章确实存有不妥之处,愿意接受学校对此所作出的处理决定。”李宗军说,“我在12日向学校提供书面说明的时候,还没有收到《微生物学报》发来的质询邮件。”

  当记者问到科研助手时,李宗军解释说:“助手姓胡,同事都叫他小胡,具体名字不记得了,就记得他说自己是在英国获得的硕士学位。他工作了大概9到10个月,04年离开,走的时候交给我一些中文资料报告。”

  李宗军认为自己有失察之责,他还表示小胡所提供的研究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而他在博士后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是受企业委托,开展应用型的横向课题研究。再加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对企业博士后出站没有论文发表数量上的硬性要求,他本人并不存在主动抄袭的动机。

  “当时我比较年轻(37岁),没有考虑到后果,认为这项工作是我请助手来做的,应算是团队成果,所以认为自己有资格来这么处理。”李宗军懊悔地说,“还有就是学术刊物都要求提供作者单位的信息,小胡离开以后,我就和他失去了联系,没法征求他的意见,不好给他署名。我承认自己有错,铸成了抄袭之实。”

  然而,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能就小胡的真实身份从相关见证人那里得到进一步证实。19日下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相关领导向记者证实,该所已就此事专门召集会议,并着手调取李宗军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期间的档案,将尽快查清事实。

  此外,李宗军自称抄袭实是偶然为之,并非出于晋升压力。2005年,其破格提升为教授主要是因为他是本学校第一位食品科学的博士和相关领域的博士后,同时是学校考虑学科发展需要所作出的抉择。而学校职称评定材料的准备一般在4-5月份进行,在他向学校提供教授职称申请材料时,论文成果目录中并没有包含当年6月发表在《微生物学报》中的抄袭论文。

  关于另外两篇涉及一稿多投的论文,李宗军称,前者本是投给《肉类研究》杂志的,由于迟迟未得到录用通知,以为不能发表了,于是又投给了另一家期刊社《食品与发酵工业》。另一篇系收到《食品与发酵工业》退稿通知后转投《食品与机械》。

  警示:论文被撤销永不再录用

  14日下午,湖南农业大学主管科研副校长符少辉在接到本报记者采访要求后,当天即从北京赶回长沙着手处理此事,并支持本报展开独立调查。

  15日与17日,该校学术委员会牵头,人事处、纪检监察部门先后两次召开紧急会议,对李宗军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核实,研究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校方在17日通报给本报的讨论结果中表示,学校对于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决不姑息,一经发现,一定严加处理。

  相关负责人称:“尽管涉嫌抄袭的论文是李宗军在校外工作期间发生的个人行为,且不是故意为之,但学校应从此事件中汲取深刻教训,加强对学校教职工的学术道德教育,尽量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微生物学报》编辑在截稿前给本报发来《声明》,确认李宗军抄袭B.M.Mackey等人的文章事实确凿,决定撤销其发表在《微生物学报》2005年45卷3期426~430页的研究论文,同时在《微生物学报》的纸质版和网页上发布撤销该论文的声明,今后将不再受理该作者的任何投稿。

  《微生物学报》在声明中再次警示:任何人发给本刊的投稿,严禁抄袭和剽窃他人的研究结果。一旦发现,本刊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并给予严厉处罚。

  本报截稿时,湖南农大方面正在汇总调查结果,讨论最终处理决定。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