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中青报:分配制度不改,科研硕鼠难灭
2011-09-07 中国青年报

  段振豪接下来的命运会如何?

  不少受访的科研人员替他感到乐观:“这样一位在他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有着超群建树的学者,不会因为这么点小钱而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这样的声音并非调侃,让圈内人记忆犹新的“汉芯事件”成了他们判断的依据。

  2006年,“汉芯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当事人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但是,即使骗取了如此数额的科研经费,对于追究学术造假者的刑事责任一直没有下文,甚至被骗取的科研经费也难以追回。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王志新曾对媒体表示:与科研经费滋生腐败相对应的是我国法律在打击学术造假方面明显滞后,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打击和惩处机制,“国家财产的流失在呼唤着立法打击经费欺诈的强硬力度。”

  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和审查同样有待加强。

  南京大学教授高抒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比较自律的人即使审计程序不严格也不会做违规的事,但对习惯了弄虚作假的人而言,审计程序再严格也不怕,因为挪用经费的办法有的是,弄到假发票、真发票的途径很多,而且都能报销。

  让高抒感到痛心的是:“一些欺诈者最初都是正派的科研工作者,在监督系统近乎失控的状态下却开始逐步蜕变。”

  “有的单位在转经费的时候,为了图方便,竟然要求经费接受方提供发票。问题是,发票一经报销,就说明经费已经使用,这时所拨的款项是否还在国家手里就难说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说。

  “监管和审计基本上是无效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说,国内的科研管理和财务设置重点关注事前的监督,计划细致到一个项目要用多少支试管多少只老鼠。

  对于验收和审查,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姚卫红建议,可以邀请国外的同行来对其进行项目评定和验收,且不能告诉是请了哪些专家来评审。

  “在经费申请之时引入这样的机制,‘汉芯事件’或许不会发生。”姚卫红说,试想如果陈进的资料送到美国专家手中,岂不是马上就会露馅了?

  买科研设备手很松,给人头费手很紧

  也有人担心,只要科研人员囊中羞涩,即便是监管力度再大,他们仍会铤而走险。

  高抒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国家一直没有明确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究竟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报酬,却默许灰色收入的存在,“科研经费几乎是灰色收入的唯一来源,既然如此,大家不盯着它才怪。”

  近20年来,中国研究活动的规模和研究经费的总量都有了极大的增长。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催化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永丹教授说,学术交流已经非常活跃,日常花费的流量总额已经不可与20年前前相比。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层的财务制度几乎没有变化。科研经费申请下来,还是要从科研单位的科研处经手,才能到科研人员手中。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