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走黑路迟早要见鬼"学术规范能否从中学教育做起
2012-12-04

  《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译者之一郜元宝教授,是一代学人中的佼佼者,也有着在高校长期任教的经历。他译著此书的初衷,莫非是已经痛感“中国高校学术研究之失范”?在我看来,不仅中国高校存在此类问题,美国高校也概莫能外。

  郜元宝教授在序言里说:“这是一本关于学术规范的工具书。该书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查尔斯·李普森教授所著,2004年10月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如今,美国的常春藤学校,包括加拿大的麦克基尔大学等院校,均将此书列入新生的必读书目。”相关资料表明,李普森教授本人即毕业于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都是在哈佛读的。他的本行是政治学研究,对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世界经济问题用力甚多。他是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学会主任,又是“国际政治、经济与安全课程班”的创始者。郜元宝教授另外介绍说,“从李普森教授的履历可知,谈论学术良知,研究完善学术规范,其实是他的副业。但他在这个副业上所取得的成就备受瞩目。这也说明,无论中西方,对任何一位学者来说,学术规范都并非小事,更非闲事。”

  乍看上去,该书所述似乎都是极为初步的问题。如,如何引导大学一年级学生合乎规范地、有效地准备“引注”。这既是对前人和别人的尊重,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学术欺诈。说到底,这说的是从大学入学第一天起,就要注重学术诚信。为什么到了大一就要注意“引注”呢?看来美国的中学教育与中国的中学教育一样,在“学术规范”教育方面是有所缺失的。事实上,中学教育同样会涉及“学术规范”问题,如,中学生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科技小制作竞赛、科学小论文竞赛、创意小发明竞赛。有些竞赛,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甚至是与高考成绩挂钩的。但中学生在参加这些竞赛的时候,很少有指导老师会告知,要把“引注”做得扎实。从高中到大一,中国学生还真的极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我饶有兴趣地发现,李普森教授还分别说明了不同学会、不同学科的“引注”规则。如,心理学学会关于社会科学、教育学、工程学和商学的“引注”规则,与科学编辑委员会关于生物科学的“引注”规则就有不少差异。后者与医学协会关于生物医学的“引注”规则又有不同——虽然在很多人眼里,生物科学和生物医学有许多重叠之处。李普森授甚至谈到了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论文写作,并且涉及如何对“尚未公开出版的资料”进行“引证”。随着人们对网络的广泛使用,李普森教授的提醒,实在是非常及时而切实。

  无论如何,李普森教授提到的学术研究的“三项基本原则”,都是我们应当遵守的。可以认为,它们是学术伦理的基础,也构成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基础。它们是:第一,当你声称做了某项工作时,你确实做了;第二,当你的研究依赖于别人的工作时,你要注明,并且要公开、精确地加以说明;第三,当你要介绍研究资料时,你应该真实地介绍它们——细想一想,这其实是获得个人学术尊严的基本路径。

  这种学术诚信,说到底,对个人只有好处。按郜元宝教授的话说,“这不是君子不为的‘小道’”。诚哉斯言。我们其实不妨把它看成是做人的“大道”,走“大道”方是坦途,走“小道”就像走黑路迟早要见鬼。关于“走黑路见鬼”,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并不少,我自己就见到过一例:一位长辈的孩子比我年长几岁,极聪明,20岁就从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去年他要到美国留学,忙于在网上办理出国事宜,只差两封知名专家的推荐信。一位国内专家说,你自己写吧,署上我的名字即可;另有一位国内专家,他没有联系上。因为时间紧迫,他就照葫芦画瓢,自己又写了一封,并属上对方的名字。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美国的学校非常严格,竟然通过电子邮件向国内的两位专家求证。可想而知,那封求证信暴露的真相最后使他的努力全都付诸东流。

  古人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取之有“道”,这个“道”即是规范,即是诚信。教授之责,即是“传道授业解惑”。“道”在前,授业解惑在后。不理解这个“道”,即便有再大的声名,恐怕也只会像王安石所说的,虽遇“谬恩”,但终将是“虚名终自误”。能不慎乎?(来源:中国青年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