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公费”时代即将结束。
双轨制乱象结束
对于刚刚参加完考研大战的学子以及“备战”的学子来讲,读研的性价比发生变化,是否要读研值得重新考虑。对于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机构来讲,这一改革势必带来研究生培养一系列的变化。
“这一改革实际解决了双轨制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郝洪涛说。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计划内和计划外,也就是俗称的公费生和自费生;一种是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和就业为导向。
“这两种分法又互相交叉,导致许多管理难题。比如学生的医疗,计划内公费生是公费医疗,自费生上当地医疗保险,北京市医疗保险不针对个人,要学校统一办理。医疗保险规定研究生一年级不给报销,医疗费用1000元以下也不报销。研究生这个阶段实际上用到医疗报销的人非常少,学生没有积极性办理,但是不办理,万一有大病就麻烦很大。研究生管理工作在类似问题上要花费不少精力。”郝洪涛说,取消了双轨制,将来只剩学术型和专业型一种分法,这方面的问题就减少了。
解决双轨制,研究生收费这不是第一次尝试,早在2006年教育部(微博)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曾提出同样的思路,后来停顿。但是部分学校在这方面的改革实践一直在继续。
据新华社报道,2008年从秋季学期起,南开大学就开始实施以奖助学金体系代替原有的公费、自费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生每年获得由学校提供的不同等级的奖学金(含研究生培养费和生活费),从0.94万元到1.92万元不等。
“研究生阶段收费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此次改革应该是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投入政策的一种理性回归;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增加学校的办学收入,其根本目的是建立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奖励优秀,最终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这项改革有利于激励学生在学业上积极进取,同时拉开优秀人才与一般性人才在学期间收入和待遇的档次、差距,体现教育公平;据测算,大多数研究生所获得的奖助额度将可能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升,学生在经济上付出会更小,而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业上。”北京师范大学(微博)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弛说。
不会成为贫困生的“门槛”
研究生全部收费,许多公众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成为那些家境困难学子的“门槛”?许多学子没办法“拼爹”“拼钱”,只好“拼学历”,研究生自费政策会不会提高贫困人口向上流动的经济成本?
“在很多理科专业,优秀的研究生是稀缺资源,博士生时期是创新能力很强的时期,导师花钱抢都抢不过来。真正优秀的研究生,导师给他出学费都愿意要。”郝洪涛说。
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观点,北京农学院研究生部担忧这一政策对贫困生有很大影响。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华教授说,目前,涉农院校贫困生的比例约在20%-30%,估计2014年实施上述政策后,贫困生占研究生的比例可能将会明显下降。因为国家2014年奖学金的覆盖面为4.8万人,大约为2012年博士、硕士研究生总数的10%,即使全部给贫困研究生也不够。所以,自费对贫困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研究生属于非义务教育的角度来看,收费是一种逻辑必然和大势所趋。但应根据行业不同采取分类指导政策,应该考虑对国家需要的专业、收入比较低的行业院校,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研究生,比如在本科教育阶段,北京市对农口专业是减免学费的,在研究生阶段也可以采取此类优惠政策。”北京农学院研究生部副部长姬谦龙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