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河北威县经济开发区的河北利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树脂生产车间巡检。该公司是生产功能性特种树脂以及一次性血液灌流器的新材料制造企业,依托高校科研资源优势,建立研发共享平台,拥有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特种树脂研发基地,实现了新材料在医学、航空、军工、核电、农业等领域的创新与实践。赵永辉摄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5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它明确了未来几十年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是新时期推进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
万钢首先介绍了《纲要》的诞生过程:科技部会同20多个部门开展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组织了专题研究和国内外调研,完成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和科技重大专项中期评估、12大领域未来技术预测等工作。这个过程历时两年,80多位院士和8000多人次国内外专家参加,召开了20多次座谈会听取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各方专家的建议。在广泛达成共识、汇聚各方智慧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纲要》,经党中央、国务院多次研究讨论,审议通过。
《纲要》提出,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对此,万钢说,实现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根本上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一方面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业转型的技术供给;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环境,进行制度创新。
万钢进一步分析说,可以通过4方面实现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第一,要提高要素的生产率,来解决质量和效益的问题;第二,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第三,通过关键技术,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来突破自主可控的问题;第四,动员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的活力,通过全社会的积极性来实现新的发展。
“《纲要》的一大亮点是对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要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万钢说,《纲要》具体明确了9个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包括信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生态环保、海洋和空间、新型城镇化、人口健康、现代服务业等,这些是今后要集中攻关的重点。同时,《纲要》提出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
必须让“双轮”同步发力
《纲要》提出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万钢用一个例子说明了为何要“双轮发力”:“前些日子去调研‘双创’,有一些年轻人研制了防水的插头,在水下能够连接,但是用的原理完全是新的原理,按照现在的规范标准就很难去检测,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标准,能够使它进入市场。”
“新的技术不会自动变成新的产品,自动去满足社会的需求。”万钢说,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这两个轮子要同时驱动,小到一个小小的插头,大到产业的变革。比如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方面需要我们及早确定研发布局,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使用等各个方面做准备;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在税收优惠制度、限行限购方面给予放松、促进企业加强投入等方面共同发力。此外,即使是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也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比如分时租赁就很适合年轻人的需求。
万钢介绍了我国科技管理改革的一些最新进展:目前基本形成了新的五类科技计划,原有的100多个科技计划现在已经整合了89项,形成新的计划体系。重点研发计划在信息、海洋、空间、国家安全等领域率先启动了36个重点专项,现在已经全部发布了指南,开展立项的评审工作。“我们力争加快项目的立项和经费的拨款工作。”万钢说。
万钢介绍,正在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管理改革,已在宽带移动通信、转基因、新药创制、传染病这4个专项开展试点,年内将在具备条件的重大专项当中全面落实。在技术创新引导专项方面,已经启动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近期还将实施区域创新引导专项,尽快完成优化整合的任务。
“改革取得这样的进展是广大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点令万钢感触很深。他说,“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由上而下地布局,而是由下而上地征求意见,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各地方、各部门、重点高校、院所,包括高新区、创新示范区,提出了2600多条建议”。
“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活跃的领域,因此科技体制的改革永远是进行时,需要不断听取专家的建议,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动力,不断完善工作,推动万众齐心的科技创新的发展。”万钢说。
全方位推动成果转化
万钢提供了一组数据:全社会研发资金去年达到14000多亿元,企业支出占了77%。在去年的技术市场交易中,80%由企业转让和吸纳。“从77%和80%当中看出,企业正在发挥主体作用。”万钢说,《纲要》对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也作出了落实的规定。
除了要继续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扩散转移转化的主体外,万钢指出,还应该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的转移转化。“在理顺机制方面,取消审批,给予科研机构、大学有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确定科技人员最低的50%以上的分配比例。还要培育一批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转移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进行成果转化。”万钢说。
“此外,还应完善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支撑服务,做好信息汇交的任务。发挥地方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作用。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优化配置。”万钢说,首先要把国家的科技资源能够开放共享。高校、研究院所有很多很好的仪器设备,也有一批专业化的人才,创新创业又需要用好这些设备,怎么打开这个壁垒,也是科技成果转化当中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要健全多渠道的投入,解决创业投资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以及障碍,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发挥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作用,使一批成果尽快发挥作用。
《纲要》提出面向2030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有所不为”,万钢说,首先我们要关注、凝练产业转型变革中的技术发展方向。在资源消耗大的领域,要进行转型,替代传统技术。“有一些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在国家的重大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当中没有提到,也并不是说‘不为’。”万钢举例说,市场上有很多关于服务业的转型,关于一些新技术和新领域的发展,比较适合由企业来牵头,通过“双创”来解决。这些并不是“不为”,而是采用普惠式支持的方式。比如并不是对众创空间里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支持,而是通过网络及能源的补贴、创业导师、交流活动、创业大赛等方式进行支持,不一定非得用项目的方式。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