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刚刚结束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学部旗帜鲜明地表示,应建立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代表学部主席团呼吁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和科研学术道德教育制度等,有力促进整个学术界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进程。
记者了解到,去年11月底,一个与宋健院士有着26年友谊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外籍院士何毓琦经过很久的思想斗争,给宋健写了一封信,重点谈了中国学术失范的一些问题。何先生列举的例证有:一位导师能同时指导30位以上的研究生;将一篇论文稍作修改后多次发表;一稿多投以增加发表机会;剽窃别人成果(包括不当引用别人文章的原文及省略原文出处);评选一个职位或奖项时推荐信不保密等等。何先生特别向宋健解释说:“我知道我们26年的友谊会让您理解我并没有任何恶意和背后的动机,只有发自内心的对中国科技界美好未来的期望。”
何先生所谈的问题就仅仅是我们国内科技界存在问题的一部分。如今,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即使在院士队伍中也有一定蔓延。比如:有的论文中的实验数据没有对照组,有的经常参加与本人专业无关的社会活动包括商业活动,有的分别在多个科研单位或大学任职……
学术不端行为和自律不严已成为中国科技界的“顽疾”。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缺少在制度层面对科研人员违反学术道德的惩罚。必须要有严厉的惩罚,这样才能刹住歪风邪气;才能让年轻人知道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几年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都曾发布过有关院士道德自律的公约,试图对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院士群体进行学术道德方面的规范。但钱易认为,不管是对院士群体的规范还是对普通科技人员的约束,都“太软”,总是说“我们不主张如何,我们不赞成如何”。钱易也与其他院士交流过这个问题,都觉得应该把“不主张如何”变成“如果违反将会如何”。
“究竟如何对待才叫硬?”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告诉记者,已经采取了找院士本人谈话的措施。中国工程院领导郑重地和被反映有问题的院士谈话,“提醒院士本人,要注意这个事情,你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些欠妥。对院士本人来说,工程院领导就科学道德问题找院士谈话,这已经是很严重的事情了。”
沈国舫也坦率地表示:“到目前为止,工程院还没有发现院士的学术不端行为。以前曾有过一位院士,他的学生剽窃了别人的成果,牵连到这位院士。在工程院领导找其谈话之后,院士本人给工程院写了检讨书。”
沈国舫介绍,中国工程院于今年上半年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西安、哈尔滨等院士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了调查研究,广泛了解院士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院士们对院士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在调研中,很多院士都提出,要求工程院硬气一点,对院士们的要求严格一点,希望有制度对院士进行约束。”沈国舫说,“不仅是社会各界对院士的期望值很高,就连院士们自己也提出这个要求。但是这个政策界线很难确立,建立约束制度需要进行更广泛的调查、研究。”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