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高校智库迎来“春天” :三大瓶颈问题亟待突破
2015-03-24 中国教育报

  2015年初,几份重要的智库排名榜单相继出炉,无论是全球智库排名,还是国内智库综合影响力排名,均不乏中国高校智库的身影。国际著名的智库评价体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全球智库报告》显示,在最重要的“全球智库150强榜单”中,7家中国智库入围,其中两家来自高校,建立仅两年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成为近年来唯一新增入围这一榜单的中国智库。

  这意味着,中国智库生态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新一轮智库建设潮来临,高校智库如何加快转型发展?

  高校智库迎来“春天” 

  “‘智库热’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决策透明化的产物。我国的综合实力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作为知识与思想生产者的智库实力,与国力却不匹配,远远落后于贸易、经济、军事、科技等实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表示,高校智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中国智库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意见》把高校智库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高校在智库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具备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良好条件和独特优势。我国高校并不缺少机构和研究,然而现实中,高校智库建设仍明显滞后。

  高校如何才能真正适应当今大变革的时代,建立起适应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型智库,为党和政府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要从高校的研究团队、组织方式、管理体系上进行根本性梳理。

  三大瓶颈问题亟待突破 

  刘元春坦言,高校建设新型智库面临三大瓶颈。

  一是如何处理学术与咨政之间的关系问题。刘元春认为,在考评体系上要作出一些转变,要从传统的学术导向型、育人为本型,逐步向咨政启民型转变,要从精神上、物质上鼓励高校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向国家建言献策,将自己的学术成果转换成国家所需要的战略决策和公共服务,转换成社会民众所需要的正能量。

  二是专业化的研究与时代所需要的大改革、大转型的多维度政策咨询,它们的冲突怎么解决。刘元春认为,要启动以战略和公共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强调问题导向、协同创新、协同研究。

  三是大学里的研究很多是书斋型研究,虽然也有应用型研究,但能否为国家决策者采纳、能否适应社会民众的需求?刘元春认为,在智库建设过程中,要致力于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要构建专业的智库转化团队,将专业化研究成果转化成决策者、公众易懂的智库成果;二是要形成智库成果“往上达”和“往社会上去”的便捷通道。

  新型智库离不开机制创新 

  “2014年,学校智库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采纳率大幅度提高,智库排名得到迅速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认为,这些成果得益于学校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高校要建设新型智库,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

  据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不仅将智库成果纳入到科研成果考核与奖励体系,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还开始探索建设智库人才交流机制,并且引入社会资源和创新机制,建设新型专业智库平台。

  重阳金融研究院整合社会资源,全面引入灵活的创新机制。目前,研究院聘请了10个国家的64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与近30个国家的智库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6681家智库,其中美国1830家、中国429家、英国287家,位列智库数量前三位。但中国智库的影响力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等排名前十的智库还有很大差距。中国智库的国际化、参与性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