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非盈利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向来不曾被人小觑。这些非盈利科研机构都是以研究促研究和以研究养研究,它们占据了德国、乃至是整个欧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制高点”。
科研经费看起来不少,用起来有时候却显得“蹩手蹩脚”。为此,中办、国办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和不久前中国提出的科技强国规划有密切关系。这个规划是,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科学技术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不过科研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行的,只有在研发上加大投入,才有可能让科研成果频出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成为创新型的国家,使得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比翼齐飞,并提升每个公民的生活水平。
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对国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但是,中国现在的这三个数值前两个分别是40%、50%,还达不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不过,我国目前在研发投入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已达到2%。
这些年来,我国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例如,去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为1.4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已达2.10%。不过,换算成美元约为2115亿美元,仍只占世界第二。美国仍然以4561亿美元的投入雄踞世界第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5年科学报告:面向2030》统计,美国用于研发的投资占全球28%,依旧处于领先位置,中国紧随其后(20%),超越欧盟(19%)和日本(10%)。占世界人口67%的其他地区仅占全球研发投资的23%,但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新兴国家用于研发的投资正在迅速增加。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发经费中,中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所占比例已超过美国,在中国的1.4万亿元研发投入中,企业研发经费为1.1万亿元,占78.57%;政府所属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研发经费约3000亿元,占21.43%。在美国4561亿美元的研发经费中,企业研发投入达到3225亿美元,占总额的71%。
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界的研发贡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以贯之。例如,2003年至2013年,美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美研发总投入的比例均在68%-74%之间。中国企业的研发经费虽在逐年上升,只是在2015年才达到70%以上,中国还需要持续保持这个势头。
不过,就单个企业的研发投入,在2015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0家企业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上榜。亚洲有两家上榜,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在这个排行榜中最多,达到11个,欧洲其次,达到7个。这表明,尽管中国的总体研发投入已在奋起直追,但与美国和欧洲相比,单一企业的投入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同时,从中国的研发投入来看,还需要广开源路。至少与德国相比,我们还缺少了非盈利机构的投入。德国的企业、高校和非盈利科研机构是研发的3大支柱。2012年德国的研发经费是791.1亿欧元,其中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约为537.9亿欧元,高校约为139.8亿欧元,非盈利科研机构约为113.4亿欧元——虽然这笔钱仅占德国研发总投入的14.33%,但也是一股了不起的力量。
在德国,非盈利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向来不曾被人小觑。目前具有代表性的4大骨干科研机构分别为亥姆霍兹联合会、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和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其中,最大的是弗劳恩霍夫协会(也是欧洲最大)。该协会主要采取“合同科研”的方式承担来自企业的科研任务,随着市场的变化来进行调整和设立重点科研项目,以促使研究成果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化为提高经济的手段和适应市场的产品。
其实,这四个科研机构都是以研究促研究和以研究养研究,它们占据了德国、乃至是整个欧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制高点”。这一点是我们亟须学习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等都有实力和条件成为研发投入的非盈利科研机构。
跟欧美等国相比,我们尽管在研发投入上有了大量增长,对科研资金的使用也进行了“松绑”,但要看到,中国的一线科研人员离不差钱还比较远;而且,不仅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更要注重科研资金的转化率。因此,中国的研发投入还需要在放量和转化效果上做文章。
□张田勘(学者)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