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4年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肿瘤发病人数目前高居全球首位并逐年增加,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国际权威期刊《CA:临床医师癌症杂志》、《科学》及《自然》等杂志也纷纷指出:“肿瘤分子水平诊疗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和新模式,而在体分子靶点的特异识别及靶向干预是实现肿瘤分子水平诊疗的技术关键。”分子影像学是以肿瘤关键分子靶点作为识别及干预目标,借助注入体内的特异性分子探针和高灵敏影像设备,在活体状态下对分子靶点进行成像的新技术。由于其具备在体、原位、直观及可定性定量的优点,它使肿瘤分子水平的早期发现、精确诊断、靶向治疗及疗效监测成为可能,从而成为解决肿瘤分子诊疗问题的重要手段。分子影像因此被认为是 21 世纪最前沿的学科之一。
然而,分子影像学研究发展始终面临着三大关键问题。首先,目前的分子成像研究过于局限于单一层面上的、单一分子事件中的某个分子靶点的识别,但肿瘤具有复杂的分子事件网络,全面地揭示肿瘤组织生物学性状和特征须依赖新的分子成像技术和策略的创新;第二,我国分子成像探针研发技术落后,现有的分子探针构建、合成技术都被美国及欧洲研究机构垄断;第三,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转化困难,目前国内外分子成像研究尚主要集中在临床前的实验动物水平。
哈尔滨医科大学申宝忠教授作为牵头人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及南京大学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130028)、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1210103913)等课题资助下,在探针研发、成像方法、应用领域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首次提出了“肿瘤系统分子成像”新理念,即在体多层面(肿瘤细胞、微环境、细胞内/间信号传导)、多靶点(EGFR、VEGFR、HER2、Connexin 43等)和多模态(SPECT、PET/CT、MRI、光学、光声)的分子成像。它克服了现有单一靶点、单一模态分子成像的技术不足,实现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中多个关键分子靶点及相互作用动态过程定性定量可视化,为下一代肿瘤分子诊疗模式奠定基础,研发了99mTc-HYNIC-ASON、18F-MPG、RGD 偶联金纳米棒探针、叶酸偶联上转换纳米粒子等一系列多功能分子成像探针,实现了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分子水平早期诊断,EGFR和HER2等分子分型的在体检测,反义核酸或siRNA等治疗药物的靶向递送,以及治疗疗效的同步影像监测,并率先实现了分子成像在临床肿瘤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应用。
相关研究在理论、技术以及临床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发表SCI收录146篇,他引2857次;获国内外授权发明2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68家研究及医疗机构进行推广应用,用于临床938例肿瘤患者的多功能分子成像诊断及治疗。研究成果实现了癌症初始阶段的早期分子水平诊断以及靶向治疗,有力推动了肿瘤诊断及治疗技术进步与发展,对于提高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上述研究成果还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J-23302-2-03),哈尔滨医科大学申宝忠教授为第一完成人。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