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西北师范大学:我国首款超长寿命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研制成功
2025-03-13 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日,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相关企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碳-14(C-14)核电池重大技术突破发布会,发布国内首款C-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这也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西北师范大学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光辉介绍,该核电池攻克了高比活度C-14源制备和换能器件能量转换率低、稳定性差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人员通过接入核电池储能装置模组后,驱动蓝牙射频芯片向外发射信号并成功接收。目前,搭载“烛龙一号”的LED灯已持续工作近4个月,累计超过35000次脉冲闪烁。同时,该电池还具有在-100℃至200℃极端温度适应性及2200mWh/g超高能量密度,支持毫瓦级脉冲放电及能量智能管理,可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该成果具有广阔产业化前景,可广泛适用于医疗领域、物联网领域以及海洋深处、南极北极、月球、火星等极端环境,在宇宙深空探测领域也可助力深空探测器持续工作。”西北师范大学核电池团队负责人苏茂根说。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原创性科技攻关,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此次C-14核电池“烛龙一号”的联合研发是该校科教融合、产研协同的一项典范成果。

  “苏茂根、曹世权团队瞄准核技术与应用这一关键领域,建立了低能激光离子源综合实验平台,研发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14核电池换能器件全套工艺技术,同时积极布局自动化C-13同位素快速检测设备和同位素电磁分离器的研发工作,向建立C-14同位素闭式循环产业体系迈出了关键一步。”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全进表示,该碳-14核电池原型机不仅是国际上首款以碳化硅半导体材料及高比活度C-14为基础的高功率核电池,将实现以绿色低碳属性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链迭代升级。

  会上,西北师范大学和该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并介绍了“烛龙一号”C-14核电池原型机的研发过程、性能指标和未来产品市场化的前景。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C-14核电池、C-14同位素电磁分离、C-14核辐射探测器以及C-13快速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与产品研发,打造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产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