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中国首次披露制导系统核心激光陀螺研制过程
2014-06-24 解放军报

  43年前,科学家钱学森将激光陀螺的技术原理写在两张小纸片上,郑重地交给了国防科大人。43年后的今天,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激光陀螺创新团队不负重托,在院士高伯龙带领下,三代人接力攻关,将纸片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备独立研制激光陀螺能力的国家。

  初夏,在湘江之畔的实验室里,该校激光陀螺研究所所长罗晖自豪地对记者介绍:目前,团队研制的激光陀螺已形成多种型号的批量生产能力,产品应用范围已覆盖陆、海、空、天多个领域,有效提升了我军精确打击能力。

  激光陀螺,被誉为惯性导航系统这顶皇冠上的“明珠”,是让战机突防能力更强、舰船跑得更远、导弹打得更准的核心部件。激光陀螺虽“小”,却集成了光、电、机等诸多尖端高科技,考量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上世纪60年代,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实验装置,引发了世界光学领域一场技术性革命。1971年,着眼未来我国国防战略需求,国防科大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艰苦攻关。

  “别人能干成的,我们也一定能干成。”43年来,他们怀着强烈的创新自信,以“拼命三郎”精神攻克了一个个常人无法想象的难关,在荆棘密布的科研荒野上闯出了一条新路:1984年,成功研制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1994年,首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问世;2000年,首条激光陀螺生产线建成……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他们创造了我国激光陀螺技术领域里数项“第一”,其精度和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几代国防科大人的青春和热血化作令国际科技界惊羡的强军之“光”。

  短评:

  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

  习主席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国防科大激光陀螺创新团队三代科研人员前仆后继,接力攻关,创造了世界激光陀螺技术领域里的“中国精度”,奏响了一曲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激昂乐章。

  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迫切需要自主创新,突破大批核心关键技术。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军队广大科研工作者要以国防科大激光陀螺创新团队为榜样,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争分夺秒、奋起直追,实现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用扎扎实实的成果,推进“中国梦”“强军梦”早日实现。

  战争年代,军人为国,当马革裹尸,血洒疆场。

  和平时期,军人报国,该如何作为?

  瞧,高伯龙院士走来了。每天清晨,他穿着黄胶鞋,踩着校园小径走向实验室,43年如一日,他攻关的脚步如时钟一般精准。

  瞧,龙兴武教授走来了。无论何时,他总是步履匆匆,充满着激情和力量,即使身患癌症后,他也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

  瞧,罗晖、张斌、黄云、金世龙走来了。无数个日夜攻关中,白发悄然爬上了这些昔日青春小伙的鬓角……

  这,是国防科大激光陀螺创新团队三代人用43年执着坚持书写的一份生动答卷——他们虽然没有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没有在雪域高原站岗放哨,但他们的付出,丝毫不亚于在战场上披肝沥胆的共和国军人。

  整整43年,他们不懈地创新攻关,创造了世界激光陀螺领域里的“中国精度”。该校一位90后新学员在网上发帖:“苍茫神州大地,今日英雄何在?是他们——校园里,这一张张平凡而亲切的脸庞。”

  如今,追寻他们43年的创新足迹,宛如在聆听一首嘹亮的军歌。这首歌,是用军人特有的忠诚填词,用军人的无私奉献谱曲,用军人的勇于拼搏歌唱。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