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6日电 今日,教育部举办“教育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了高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取得的成就。在答问环节,围绕记者提出的“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还将采取哪些举措”这一问题,雷朝滋表示,教育部在认真组织高校总结落实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工作成效,在此基础上,拟于近期开展“十四五”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
“示范工程旨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研发新技术、探索新机制,形成可示范推广的典型经验,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雷朝滋表示,将从“开展种业研发示范工程”“开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示范工程”“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工程”等五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包括:
开展种业研发示范工程。“种业研发示范工程将针对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等开展品种创新,因地制宜,突破品种创制、规模制种等环节的关键技术,确保增产增收,提升经济效益。”
开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示范工程。围绕农业创新发展新需求,开展智能拖拉机、无人机等农业装备研发,推动农产品种植养殖、储运及加工智能化;利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精准农业信息服务,实现农产品生产、交易、加工、物流、仓储全环节协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聚焦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废弃物管理等需求,通过微生物农药技术、疫苗研制等手段,支撑农业绿色发展。
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工程。“引导高校紧紧抓住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在农村蓬勃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通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信息技术、溯源技术等,提高农产品现代化加工与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通过智慧旅游、虚拟现实等系统建设,提升乡村吸引力、知名度,推动乡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增值增效。”
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建立高校对接服务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长效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理清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各主体的需求,实现高校科技产出与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匹配;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市场价值,激发高校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利用数字乡村建设契机,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示范工程。“健全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促进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加大涉农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推进涉农高端人才培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雷朝滋表示,“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通过开展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引导各高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在高效育种、智慧生产、现代化加工等农业前沿领域加快部署,加快关键技术研究与转化,帮助深挖农业农村多元功能和价值。“我们也将不断总结并做好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强化高校智库功能,辐射带动更多高校和师生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中国模式和路径,有效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