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这一战略部署为高校概念验证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高校概念验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抓住概念验证本质,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首先,概念验证是什么?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产生的“用得着”的产品不同,概念验证的本质是将原始创新的想法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样品。高校概念验证平台定位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前端环节,其核心任务是对早期科技成果进行原理验证、产品概念和技术可行性论证,帮助获取市场化转化资源,提升技术成熟度,降低转化风险,为后续的市场化应用奠定基础。这一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其次,验证什么?开展概念验证,是对早期科技成果开展原理验证,评判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和理论可行性;开展产品概念验证,分析的是科技成果是否具备潜在商业价值;开展技术可行性论证,评估的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潜力,发现潜在的技术瓶颈和风险点。为此,高校概念验证平台要组建专业化的验证团队,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述过程,筛选出具有产业化潜力的技术,并通过对接资金、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更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概念验证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发展。高校概念验证平台依托高校主体,可以发挥学科、人才、科研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多元化的验证方式,提升概念验证的效率,增强平台的造血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一些高校概念验证平台因地制宜创新了概念验证模式:一是“需求牵引”类概念验证。它以市场需求牵引项目征集、概念验证和项目孵化。高校概念验证平台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定期+不定期”的方式公开征集验证项目。需求驱动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人员在研发初期就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活动,以保证科技成果具有明确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同时,需求驱动也有利于吸引企业和风险资本提前介入早期研发活动,解决研发资金短缺问题。二是“专家主导”类概念验证。它是一种以专家为核心的概念验证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学术专家”和产业界“产业专家”的综合效应,共同开展技术或产品的概念验证服务。专家通过协作,确保从原理验证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样品的全过程专业化指导和支持。专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与合作伙伴,为项目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三是“平台加速”类概念验证。它要求高校概念验证平台坚持开放建设和合作发展的思路,依托地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中试生产线等载体,以“合作验证开发”“委托验证研究”等方式,通过社会资源进行概念验证和孵化,加快概念验证进程。
开展特色概念验证,打造成果转化服务品牌。高校应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链,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建设面向细分行业的概念验证平台,提供特色化服务,避免同质化、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当前,高校概念验证平台在不同领域和功能上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有的聚焦于生物制药领域,有的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均在各自领域形成品牌特色。在服务功能上,有的侧重于“概念验证+创业人才培养”,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创业培训;有的侧重于“概念验证+商业策划或投资服务”,提供验证基金支持和商业模式构建;有的侧重于“概念验证+应用场景服务”,为技术团队提供真实的应用示范机会,共同探索落地应用场景。部分平台凭借丰富的成果转化资源,还能提供从项目遴选、概念验证到创业孵化、投融资的全过程服务体系,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协同创新生态,构建高能级成果转化平台。培育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体系,能够有效保障概念验证的顺利开展,构建高能级概念验证平台。一是要吸引高水平的创新主体参与建设。高校概念验证平台应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协同共进的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全球顶尖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参与其中,汇聚优质资源与创新能力,为高能级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建设专业化、高质量的概念验证服务团队。吸引汇聚高水平科学家、技术专家、孵化专家、投融资专家和企业家在内的多维度人才,组成专业的验证服务团队和成果催化队伍,精准开展概念验证评估,同时为概念验证项目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保护、商业模式设计、技术融资等服务,以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三是要开辟高效、多元的投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撬动效应,通过省市级层面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设立专门的概念验证专项基金。积极鼓励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等参与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形成“投早、投长、投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在概念验证初期就给予项目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保障验证通过的项目获得持续性资金资助,从而加快成果转化落地。
(作者:易高峰,系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教授;本文系盐城市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集群路径及对策研究”[项目号YCBR2024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