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学举办了一场聚焦未来的政策发布会,亮出人才培养改革“组合拳”。学校同步推出本科人才培养“领航计划”与新工科领军工程计划,通过重塑培养体系、创新微专业模式、布局未来学科方向,构建起面向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展现了这所百年学府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突破。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斌表示,该校以未来产业需求为锚点,重新定义“领军人才画像”,着力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围绕“强基固本、数智融合、多维贯通、实践创新、国际视野”五大核心方向,天津大学推出的本科人才培养“领航计划”,构建起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
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材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夏淑倩介绍,该计划中的微专业“130”建设计划尤为亮眼,即以1个主修专业为主干,3类微专业为拓展,实现“准入零门槛、衔接零壁垒、组合零限制”的培养模式。
“通过这一模式,学生在夯实主修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自由选择修读不同类型的微专业,培养‘一专多精’的复合型能力。”夏淑倩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微专业中,人工智能微专业旨在普及AI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从计算思维向智能思维转变,成为未来社会中有责任感的技术使用者和决策者;智能国际传播微专业通过“新闻传播+人工智能”的交叉培养,帮助理工科学生提升全球表达能力、文科学生掌握AI应用技能。
目前,天津大学首批25个微专业中,13个已正式上线,部分课程将于今年暑假学期及秋季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校计划于2027年前全面建成25个微专业,确保所有学生有机会修读多个交叉领域的专业课程。
同一天发布的新工科领军工程计划是天津大学部署启动的专项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面向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瞄准未来产业和科技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宋春风介绍,该计划以三大突破性举措打破传统培养框架。以“脑机接口”方向为例,医学院、自动化学院等6大学院共建学科群,学生通过二次选拔进入后可自主选择科研方向,享受“一生一策”的个性化培养方案;“3+1+N”弹性政策鼓励学生完成超常规培养,让拔尖人才“早进实验室、早接触前沿”;100%项目式教学体系则以真实工程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与实践能力。
此外,“四贯通”机制是该计划落地的关键支撑。从超常规培养指标,到校企联合培育100个工程项目,再到国际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心的布局,学校全方位打通课堂到产业、国内到国际的培养链条。
未来,这一计划将在天津大学推广实施,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输送更多高端人才。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