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核心考核指标,推动科研评价从“破四唯”向“重价值”转变。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28%,但仍有超60%的科研成果因缺乏专业转化人才而“束之高阁”。
在此背景下,培养既懂科研规律、又通市场规则的技术转移人才,成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中银科技金融学院打造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为高校人搭建了“学历提升+能力进阶”的双轨成长平台。
MTT项目如何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上海交大MTT项目立足高校成果转化痛点,构建“高校基因+产业导向”的培养体系:
★双证加持:毕业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历+学位双证(国家承认、学信网可查),满足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的学历刚需,为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课程直击痛点:依托“科技+金融”交叉优势,覆盖专利布局、技术估值、科创融资等核心模块,60%课时由上海交大教授+行业兼职教授“1+1”授课,把“实验室到市场”的实战经验搬进课堂。
★实战链接资源: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践项目》,学员可深度参与交大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成果转化全流程,在院士团队指导下积累一手资源,目前已助力33项成果转化,融资超12亿元。
从“科研人”到“转化者”的真实蜕变
某双一流高校张教授团队的智能装备技术曾因“不懂市场”闲置两年,入读MTT后,通过课程对接3家龙头企业,用“专利池构建”方法设计合作方案,最终实现转化金额1200万元,该成果还成为其入选“青年长江学者”的关键加分项。
某地方高校技转中心李主任则通过项目实现职业跃迁:在《行业田野调查》中总结的“三阶段模型”落地后,半年内推动5项成果签约,从科级岗晋升为科技处副处长。
★政策改革窗口:现在入局正当时 2026年项目考试政策重大调整(详见官方链接),新增“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等自主命题科目,降低理论难度、侧重实践考核--对熟悉高校科研流程的从业者而言,这是“量身定制”的上岸机遇。 正如中银科技金融学院院长所言:“科创时代的高校人,既要‘做得出’,更要‘推得动’。上海交大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就是要让更多人抓住政策红利,从‘科研主力军’成长为‘转化先锋队’。”
从政策红利到个人成长,从学历提升到资源积累,交大MTT为高校人打开了科创时代的机遇之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