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通过国家评估(化学口排名第七)。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刘振宇研究员,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何鸣元院士。
实验室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需求,结合国际发展趋势,以煤高效洁净转化为燃料、化学品和材料过程中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为研究方向,重点研究核心科学问题和相关前沿课题,综合协调地研究煤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煤化学、物理化学和工程科学问题,为实现洁净煤技术的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和工程化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为:
· 煤直接转化过程的化学与工程基础
· 煤经合成气间接转化的一碳化学与工程
· 煤转化相关的环境化学与工程
· 化学反应工程与计算机模拟
· 煤转化相关的能源环境新材料
对外开放以来,实验室争取到多项国家层面的项目,负责和参与973项目3项、863项目3项,负责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 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23项、中科院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13项、中科院百人计划7项,省部委项目6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30项,总计到位科研经费7000万元。共获省部级成果奖7项,申请发明专利120余项,授权30余项,发表国外学术刊物论文17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700余篇。
开放以来,实验室在各个研究领域均取得了突出进展。在煤间接转化和反应工程方面,实验室致力于开发以浆态床和相应催化剂为关键技术,适宜坑口大型化并具有经济竞争力的配套工艺的煤基合成液体燃料技术,形成了多系列合成催化剂和廉价催化剂放大制备技术,完成了催化剂分离技术验证,正在进行千吨级中试,并将与产业界合作实现百万吨级商业性装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实验室利用超临界流体独特的传质传热性能和催化分离一体化概念,发明了超临界相合成甲醇新工艺,使合成甲醇这一理论上的可逆反应变为实际上的不可逆反应,大幅度提高了CO单程转化率,同时解决了化学与工程问题,现已完成了百吨级中试研究和工业化装置的可行性研究;实验室致力于低碳醇合成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研究,形成了具有工业前景的催化剂体系及新合成工艺;实验室在二甲醚合成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正在进行百吨级浆态鼓泡塔中试研究。
在煤直接转化和污染控制方面,实验室提出了煤分级转化-集成优化的若干模式,深入研究煤中有效组分和污染组分在热解、气化、液化等过程中的变迁行为,形成了煤气化、煤与多种有机(废)物共处理、煤中污染物燃前脱除、高效催化剂制备等新技术;实验室提出了在燃煤锅炉排烟温度下同时脱硫脱硝、同温催化剂再生、再生过程同时实现硫资源化的烟气干法催化净化思路,发明了若干催化剂体系和工艺,正在进行百公斤级催化剂的中试验证。
在能源环境新材料方面,实验室在多种活性炭材料制备、及其在甲烷储存、锂离子电池电极和医疗应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在分子筛材料、纳米材料、介孔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及计算机模拟等方面形成了雄厚基础。
实验室本着 "引进急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学风严谨的以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为主体的固定人员和以研究生、博士后为主体的流动人员所构成的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20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3名,硕士学位者2人,具有高级职称者20名,平均年龄42岁。
实验室涉及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和材料学五个专业。物理化学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化学和化学工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和材料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实验室有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9名,在读博士生59名,在读硕士生49名。1995年以来,已有30人次获得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刘永龄奖等奖项。
实验室已具备了煤转化国际前沿研究的竞争能力,将在提出有特色的煤转化过程新概念和完成技术创新原理实验的基础上,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洁净煤转化新技术,满足国家对洁净煤炭能源的需求,使实验室成为国际煤转化应用基础研究和煤转化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中心之一。(2002年7月)
实验室网址: sklcc.sxicc.ac.cn
实验室联系方式:0351-4155552(tel),0351-4050320(fax) gaohang@sxicc.ac.cn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