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1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共有来自世界范围内的229位学者当选。
深圳大学蔡志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方维规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高会军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蒋洪新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焦李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金石教授、清华大学饶子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张力伟教授等中国学者当选新一届欧洲科学院院士。
蔡志明:坚持基因研究30年如一日
蔡志明扎根深圳33年间,先后在深圳市罗湖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家大型综合性医院担任院长21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院长、国家级领军人才、鹏城杰出人才、福田区杰出人才、中国医院管理创新奖、中国产学研结合创新奖、广东省抗“非典”二等功、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等荣誉。
他坚持基因研究30年如一日。发现膀胱癌表观遗传新机制,被国际誉为揭示了肿瘤发生的“染色质重塑-肿瘤抑制理论(Remodeling Tumor Suppressor Theory);并把原始科学发现用于研制“工程化”免疫细胞,精准识别和治疗实体肿瘤,取得显著的效果。先后承担国际和国家级研究项目18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包括在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Menthod 、Nature Biotechnology、Cell、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发表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1257分,他引10797次;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18项,获发明专利30余项,培养医学硕士、博士(后)110多名。
方维规:东亚概念史研究的领军人物
方维规,2006年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985特聘教授,任职于文学院和文艺学研究中心,现为京师特聘学者,多年致力于文史哲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相关成果在比较文学、文学社会学、概念史、海外汉学等多个学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无论是“比较文学形象学”,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概念史”研究方法,都是由他首先介绍到中国。尤其是在概念史研究领域,方维规是中国大陆公认的概念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海外被视为东亚概念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
方维规的德文代表作有《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1871-1933):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觉醒与反抗时代的自我认识:中国现代文学(1919-1949)》(德国教授论文)等五部;中文代表作有《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什么是概念史》等七部;另有英文专著、编著各一部,中文编著五种,译作《问鹤——白居易诗一百五十五首》等四部(中译德,德译中),论文百余篇。专著《西方与中国:西学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德文)和《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分别获得第七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高会军:一路拼搏,中专生逆袭成学术大咖
高会军,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空间控制与惯性技术研究中心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会军一路求学的经历非常传奇:1991年,15岁的他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陕西的一所中专学习机械制造;中专毕业时通过自考拿到了工业企业管理的专科学历,之后进厂当工人;再后来,他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本科文凭。经过半年的冲刺,几经周折,高会军考取了沈阳工业大学的研究生,之后再接再厉,一口气考上了哈工大的博士生。
凭着这股拼搏精神,高会军出色完成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论文获评全国百篇优博,也使高会军成为哈工大控制学科历史上第一人。就是这样连气也不喘一口地一路拼搏,高会军弯道超车,完成了从中专生到教授、博导的转型。
一直从事控制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的他,在学术上硕果累累,他在IEEE Transactions系列汇刊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他引2万余次,ESI高被引论文76篇,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出版国际专著4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他是IEEE工业电子学会副主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理事会成员。在国际期刊IEEE Trans. Industrial Electronics担任共同主编、IEEE/ASME Trans. Mechatronics担任高级编委,并任Automatica及多个IEEE Transactions系列汇刊编委,在10余个国际会议上担任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在IECON、IEEE SMC等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10余次。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等职务。
蒋洪新:为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中国方案
蒋洪新,中国社科院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蒋洪新教授是我国外语学界的顶级学者,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在《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与研究》、The Revista Brasileira de Literatura Comparad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等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并为国内外专家引用),出版了《庞德研究》《大学的意义》等著作40余部。其中,《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湖南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等20余项奖励。
蒋洪新教授多次受教育部委托,参与并领衔国内外专家研制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国家质量标准》《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全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等国家级标准,为外语教育改革、建设和评价提供了中国方案。
蒋洪新教授的成果在国际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力,多次受邀在英国文化委员会、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英国威斯敏特大学、韩国教员大学等境外知名大学、机构担任客座教授或讲学,在“中加教育合作论坛”“国际中文与比较文学协会年会”等国际会议上做主旨报告。
焦李成: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及科研事业的先行者
焦李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2017年10月,焦李成当选首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焦李成是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及科研事业的先行者,从硕博时期开始,他就一头扎进了人工智能领域开展科学研究,遍尝科研酸甜,经历领域起落,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奔走,至今已经30余载;他的科研及教育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年教师一等奖、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十余项,他出版的专著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教委优秀学术专著奖等5个国家奖项,所发表的论著H指数为82,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单,培养的十余名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提名奖及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金石:中国数学家需要耐得住寂寞
金石,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先后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博士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教授、数学系系主任、Vilas 杰出成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讲席教授、系主任。
他在计算流体力学、动力学方程、双曲型守恒律方程、高频波计算、计算物理和多尺度问题的计算方法等领域发表了百余篇SCI论文,自1994年以来,他的研究得到了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连续资助,2006年更获得了该基金会少有的连续5年的个人研究基金。
他是International Press 杂志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的创刊及现任主编,并担任过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 等八个国际著名计算和应用数学杂志的编委。
他曾获得冯康科学计算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海外),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晨兴数学银奖。他是美国数学会(AMS)首批会士,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会士,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首批会士及201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报告人。
关于中国数学的未来,他曾表示,中国正处于一个由“数学大国”向“数学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数学家更加需要关注世界前沿,具有国际视野,更加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国际舞台上推出更多原创成果。
饶子和:迎难而上,从2003“非典”到2020“新冠”
饶子和,现任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院长,国家“973”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蛋白质计划”的召集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
饶子和院士长期从事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的三维结构研究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在流感病毒、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等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手足口病毒、疱疹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及结核分枝杆菌等人类重要病原体的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贡献。
自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饶院士团队长期聚焦冠状病毒结构生物学研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他领导的团队深入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生命周期中关键蛋白质机器的三维结构,并阐明病毒基因组复制的分子机制的历程,其研究为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关键靶点及科学基础。
饶子和院士团队已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同行评审论文401篇,其中包括在Cell、Nature、Science 三大科学杂志的主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3篇,被引用逾21,500次。饶子和研究团队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工作,获得专利授权37项。
张力伟:深耕神外领域30多年,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张力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副院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擅长颅底及脑干肿瘤的诊断及治疗,201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力伟教授于1985年开始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颅底及脑干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年手术量200余台,治疗效果得到同行及广大患者的好评。
他带领团队开展国家脑肿瘤登记平台建设,使中国脑肿瘤的临床注册登记工作实现零突破。现保存有完整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的实体脑肿瘤样本6万余份。同时改良与创新颅底脑干肿瘤手术入路,集成创新多模态引导下的神经功能保护新技术,组建国内首个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诊治联盟,显著改善了该类疾病患者的诊疗现状以及预后,治疗效果国际领先。
他创建了全国首个颅底外科行业协会,制定颅底疾病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积极参加国家脑研究计划,建立了中国脑肿瘤最大的临床资源样本库。组织创建了国内目前规模最大条件最完善的神经外科显微培训中心“王忠诚显微外科培训中心”。曾多次出国交流访问,并在国际、国内重要神经外科会议上主持并发言,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们的认可与好评。
关于脑干胶质瘤的基因突变研究成果被誉为“世界神经外科领域关于脑干胶质廇最重要的研究之一”。国际率先改良与创新了多种颅底脑干外科手术入路,集成神经功能保护多模态技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牵头制定《脑干胶质瘤综合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听神经瘤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等。张力伟教授与美国杜克大学阎海教授联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脑干胶质瘤中特异的基因突变,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Genetics》杂志。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