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第27次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第一阶段卸货任务。但早在12月11日前,如何通过海冰运输将内陆队物资尽快运抵内陆出发基地仍是难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查恩来用自带的“冰雷达”完成了这项“额外”任务,探路20多公里,为海冰运输探出了一条明路。
中山站卸货是此次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到达陆缘冰区后,由于冰薄雪厚,雪龙船破冰成效甚微。改变破冰卸货路线后,雪龙船破冰前进几海里后又因天寒航道冰封受阻。为确保内陆队及时出发,只能就地卸货。从12月8日起,查恩来和夏立民副领队等队员一起,开着全地形车,拖拉着“冰雷达”天线,为海冰运输寻找安全路线。
“‘冰雷达’其实是一种利用电磁脉冲进行隐蔽探测的探地雷达。”查恩来告诉记者,该雷达针对南极特点,做了专门设计。执行任务时,雪橇式天线平置在雪地上进行连续扫描作业,主机系统由雷达波发射与接收控制线路和微机系统构成。通过主机系统屏幕的彩色图像,可了解积雪、冰层及絮状冰积物情况;根据电磁波反射时间、传播速度,“冰雷达”可判断出介质差异,从而推断出冰雪厚度、冰裂隙宽度及是否存在冰裂隙。此次探冰队员在海冰和冰架上共探测作业20多公里,发现3条宽度1米以上的冰裂隙,此外还有上百条被冰雪覆盖隐伏的冰裂隙。这些资料与考察队之前的现场经验判断相结合,为海冰运输提供了宝贵资料。
查恩来说,这是“冰雷达”第二次应用于海冰运输探路。在第25次南极科考中,该雷达对雪龙船前方海冰区进行了两次勘察,但勘察范围比这次小。在这次南极科考中,查恩来将用该雷达完成中山站到内陆出发基地道路设计的地质勘探和中山站停机坪选址勘测等任务。在国内,探地雷达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大型工程方面,如公路、桥梁、水利等工程探测。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