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9月12日电 记者从广州市文化局获悉,位于广州中轴线的北京 路考古发掘又有惊人发现:西汉南越国遗迹的出现,将北京路的历史向前推进到西汉。
记者今天在北京路北段的文物考古现场看到,考古队从距现在地表三、四米深的淤泥中,发掘出大量不同朝代的陶片,最早的可推断为西汉南越国时期文物。
此前的北京路考古发掘,已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附近发现了唐宋以来共11层历史路面。考古工作队几天前在清理淤泥和积水时,发现少量破碎陶片。经专家考证,确定其中大部分是西汉时候的绳纹乳点板瓦和简瓦,还有一些陶罐碎片。由于发掘范围只有几平方米,所以具体是何性质的遗址还很难断定,但可以推断为西汉时候的历史文化层。
虽然发掘出的陶片中,因为戳印不甚清晰使文字难以判断,但其已确定的年代可以证明:南越国的遗址已延伸到北京中段,北京路的历史超过唐代而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
今年六、七月,在整饰北京路步行街开挖路面中,大量砂岩石条和古城墙砖的出土引起各方关注,考古队随后展开抢救性挖掘,到9月初基本结束。发掘总面积420平方米,发现多处古代遗迹。
据悉,广州有关部门已拟定方案,结合北京路步街整饰工程,对南北两段的地下文物古迹进行科学保护与展示。具体方案包括:用钢化玻璃作文物展示点上盖;北段保护范围长30米,主要展示距现地表深约1.6米以上的明代路面和宋代3层路面;南段保护范围长10米,主要展示明代楼拱北楼门洞石铺地面和宋代第二期拱北楼门洞的砖铺地面、石门槛、门枕石等;在遗址保护范围附近增设多种形式的辅助说明等。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