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霍金微博上微型飞行器概念图
困于患病身体的第五十四年,世界闻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计划发起“极速飞行”。
4月13日,大都会歌剧院,这位歪在轮椅里、靠机器发声的天才在台下静候。他刚刚完成了一件“正经事儿”:与尤里·米尔纳以及马克·扎克伯格一起,“启动了一个全新设计的长距离太空旅行项目”。
天鹅绒帘幕缓缓拉起,男高音蓄势待唱。全世界范围内,电脑屏幕播放着有关他新计划的视频。对于他在14天内吸引的300多万中国微博粉丝来说,这位新晋网红值得20多万条评论。
30年前,重庆市的中学生韩松翻开一本国外科幻小说集。如今已经是科幻作家的他还记得当时如何被打动:在一个名叫《太阳帆船》的短篇故事里,作者阿瑟·克拉克描述了宇宙中百舸争流的场景,那里的船帆靠光驱动。
“这可能成为太空旅行的一次革新——一艘微型太空飞船可以实现极速飞行,并且在我们这辈子内将信息传递回来。”霍金在微博里解释道。旅行的目标是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离地球最近的星系,相距约4.37光年。这段距离,人类目前最快的飞船都需要走上7万年。
这是一个科幻与科学交汇的节点。
即使等式后的所有选项都取最小值,在已发现了数十亿星系的宇宙之中,仍然有上亿个智慧文明存在的可能
“让自己的iPhone飞向群星”,《纽约时报》打了个比方。
在计划发布会上,“突破摄星”团队指导、NASA前员工皮特·沃登博士推出了“星芯”的样品,引发了一片闪光灯闪烁。作为探测器的核心部件,它两三厘米见方,几克重,和普通手机芯片没啥两样,却包含了相机、光子推动器、动力供应系统、导航和通信设备。
装载了“新芯”的微型探测器不会比一部手机大。它们将被大批量生产,最终将成本摊薄,每个造价将不高于iPhone。
如果计划顺利,数千个这样的探测器会搭载火箭升空。到达环绕地球的轨道后,它们将扬起“光帆”,开始往星空深处旅行。
在《太阳帆船》开头,主人公站在甲板上,夕阳亲吻地球的边缘,船帆鼓满了金色光芒。他伸手去触碰,光微子打在手上,毫无重量。在几乎没有阻力也没有重力的太空环境里,无数光微子击打特殊材料制成的船帆,将给小船一个加速度,让它越来越迅猛地劈开宁静的星河。
这并不是空想。1864年,麦克斯韦证明了光可以对物体施加推力;1899年,列别捷夫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光压。
根据“突破摄星”,推动船帆的光并不来自太阳,而是地球。长得很像电视信号发射器的激光发射器严阵以待。这个阵列将推动光帆达到最大速度,花费几百万度的电量,差不多够一个大型城市一天使用。
此前,类似的“光帆”计划并不少见,各有成败,且全在近地轨道之中。“突破摄星”的微型探测器则面临长达20年的宇宙航行,深入黑暗腹地。
看似漫长的旅程已是乐观估计。这些探测器被寄望以光速的五分之一,飞向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
“我们面临着大概20项关键的挑战,需要世界科学专家的帮忙。” 沃登博士说:“我们也愿意资助他们的工作。”
霍金的背后站着全明星班底。成员包括出身名校或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还有科幻剧集的编导安·德鲁延,她是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遗孀。
卡尔萨根在科普著作中反复提到德雷克方程,一个试图用概率来预测智慧生命的公式。
那串咒语似的字母翻译过来是这样的:银河系内可能与我们通讯的文明数量=银河系内恒星数目×恒星有行星的比例×每个行星系中类地行星数目×有生命进化可居住行星比例×演化出高智生物的概率×高智生命能够进行通讯的概率×科技文明持续时间在行星生命周期中占的比例。
即使等式后的所有选项都取最小值,在已发现了数十亿星系的宇宙之中,仍然有上亿个智慧文明存在的可能。
“它们在哪里?是不是还未和我们相遇就湮灭了?”科幻作家小姬有时候忍不住想。这位本名姬少亭的新华社前记者现在是科技文化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的负责人。
在国外生活时,夏季午夜过后,科幻作家宝树会扛着“死沉死沉”的望远镜走出房门。
夜风很凉,这个男人不赶时间,在长椅上坐一会儿,透过望远镜看一会儿。仙女星座的絮状轮廓清晰地展现在他眼前。寂静中他突然想到,在那个星系里,是不是有一个生命,也正透过望远镜,凝望着自己。
科学家所眺望的地方,3颗恒星规律运动,像小丑抛至空中的3只明亮的小球。
这个星系对于中国科幻迷来说意义非常。在正版卖出50万册的《三体》三部曲里,远超人类发展水平的外星智慧生命就居住在半人马星座中一个有3颗恒星环绕的星系里。
它阐述的“黑暗森林”理论后来被广泛讨论:在宇宙的森林中,文明彼此看不见。首先发出信号寻找伙伴的,像亮起火光的傻孩子,将会遭遇毁灭性打击。
这与霍金此前的观点不谋而合:“我希望外星人不会发现地球人类。”
然而,“突破摄星”计划并不是霍金首次探索地外生命。今年1月,他就宣布了“突破聆听”计划。这个花费1亿美元的计划花上10年在地球竖起“上达天听”的耳朵,寻求外星信号或激光讯息的蛛丝马迹。
“霍金有点像——太危险了你们别去接触了,要接触就放着我来。”小姬开玩笑说。
越来越轻的飞船让她浮想联翩。在《三体》里,一个叫云天明的年轻人选择将自己的大脑送上飞船,打入三体人的内部。未来,我们是否可以以这种轻捷的工具,直接将人上传,与外星生命对话?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