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创新中国的60项科学成就:青藏高原上的科学考察
2009-08-21 科学时报 王莉萍/整理

  1951年,由57位专家组成的西藏科学工作队随军队进藏,从此拉开了科学进军西藏的大幕。

  这支科学工作队进行的是西藏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而且是第一次多学科综合考察,是现代科学以具象的方式与青藏高原的第一次对话。其后,对青藏高原的科考活动引来诸多学科研究人员的关注。

  青藏科考可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目标明确。

  1973年~1983年,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考队伍陆续进入青藏高原,其目标是对青藏高原各个方面的资源作一个详细的普查,建立分类体系。

  1983年以后,青藏科考进入“攀登计划”,明确地选择了诸如青藏高原板块运动是如何碰撞的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加以研究;其后,青藏研究进入了五年期的“973”计划。

  至今为科研人员津津乐道的一次青藏科考始于1973年,持续至1976年。4年的野外工作有数百位科研人员参加。这次野外调查的成果总结用了10年之久。不同学科出版34部专著,共40多本,成为记述有关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一套百科全书。这次科考也由于其超强的阵容、格外丰硕的业绩,至今仍为中国地学界所称道,被奉为野外工作的样板。

  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刘东生(已故)、孙鸿烈等多位院士的联合倡议下,2005年,中国启动了第四次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次科考成为21世纪我国首次珠峰地区多学科综合科考,也是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次兼顾多学科的大型综合科考涵盖了多方面课题:通过对珠峰地区大气物理及大气化学成分、冰川变化等方面的观测研究,认识该地区大气与地表过程及温室气体和大气气溶胶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培养高山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与科研梯队,如博士后和研究生等。

  在长期的科考活动中,科研力量代代相承,形成了一个个很好的综合研究团队。自1973年算起,青藏高原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三代梯队。以刘东生、叶笃正等人为首的一批老一辈科学家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则以孙鸿烈、郑度、滕吉文等为代表。其后,姚檀栋等一批研究人员开始活跃在青藏高原上。

  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像磁石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目前,多个学科组成的、目标不同的科考队伍几乎遍布青藏高原的每一个角落。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