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个整体,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极地的存在和演化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1957年,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院士提出。
对于南极,中国是位“迟到者”。1983年5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议。《南极条约》分为协商国和缔约国,由于中国没有建立南极站,只得以缔约国的身份加入条约。这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没有表决权,当时的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唯一不能参与表决南极事务的国家。
1984年2月7日,32名科学家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建议中国建立南极考察站。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起航。“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并肩昂首停靠在黄浦江边,两船主副桅杆上按照航海的最高礼仪挂“满旗”,向祖国和人民致敬。10点05分,指挥台上一声令下,汽笛长鸣,考察船在鼓乐声和鞭炮声中徐徐离开码头,驶向黄浦江口。
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包括两大部分:南极建站及南极洲、南大洋科学考察。共有591名航海人员、科学工作者及施工人员参加。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
1985年传来喜讯,当地时间2月14日晚22点(北京时间15日上午10点),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崛起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落成典礼时,大雪纷飞,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飘扬在南极洲上空。
随着建站的成功,1985年3月20日,世界气象组织正式接纳中国南极长城站气象台站为世界气象观测站之一,编号89058,这标志着中国建设的南极考察站第一次赢得国际认可。同年10月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13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由于拥有自己的考察站,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从此,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有了发言和决策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