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的研究一般是指对大规模大气运动规律的研究。它是大气科学以至地球物理流体力学中的基础学科。对大气环流的研究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揭示大气运动规律的活动,更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探索全球气候变化的必要途径。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科学院原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室和后来建立的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主要包括叶笃正、陶诗言、朱抱真、陈隆勋等,对东亚大气环流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这项研究揭示了东亚天气、气候特征,阐明了东亚海陆分布和青藏高原对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作用。
不仅如此,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前身)与军委气象局合作设立了“联合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心”,开展天气预报工作,由此开始了中国气象研究部门与天气预报业务部门合作的历史。
在实践工作中,地球物理所的科研人员认识到:东亚大气环流对我国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通过对东亚特有的海陆分布及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高原热力、动力学等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气象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系统分析了东亚大气环流的运动规律,揭示了东亚大气环流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机理,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以及之后天气预报中的不断实践,验证和发展了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体系,为准确高效地揭示东亚天气、气候特征提供了必要保证,充分证明了东亚大气环流研究的重要意义。
1980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央气象台合作成立了“联合数值预报室”,将东亚大气环流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发展成国家气象局的业务模式。1982年,中央气象台按此模式作出72小时的数值天气预报,结果显示:对中高纬度西风带环流形势演变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东亚大气环流这一成果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