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从果蝇处见微知著——记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2017-10-03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从果蝇处见微知著——记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新华社记者彭茜 李骥志

  一只小小的果蝇体内,竟有揭示人类生物钟机制的基因密码。

  三位“40”后美国科学家历时几十年,从果蝇处见微知著,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成就。

  科学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生物钟相关基因的研究。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于1940年代的这三位美国科学家才从果蝇中分离出一种能够控制昼夜节律的基因,由此逐步揭示了生物钟的奥秘。

  罗斯巴什:“你是在开玩笑吗”

  73岁的迈克尔·罗斯巴什的生物钟在凌晨五点零九分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乱了。

  “一般来说,固定电话在那个时候响起,多半是因为有人死了,”他告诉美联社记者。在睡梦中惊醒,得知自己摘得诺奖后,他先是沉默了一阵子,然后说:“你是在开玩笑吗?”

  瑞典中央通讯社援引罗斯巴什的话说,他接到电话后穿着睡衣和妻子坐在沙发上,“大脑一片空白,还没顾得上告诉同事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喝上一杯咖啡。”

  等他终于反应过来时,他说:“我特别高兴,为这个领域感到高兴,为果蝇感到高兴。对学校来说这也是很棒的事情。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他看来,这样一项基础研究发现能够引起关注令人欣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罗斯巴什称自己与一同获奖的霍尔既是好友,也是非常长久的完美合作伙伴。

  罗斯巴什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1970年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3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博士后。自1974年起,他一直任职于美国布兰代斯大学。1982年,他开始了针对生物钟的相关研究。

  霍尔:“这些有趣的小生物”

  72岁的杰弗里·霍尔在谈及自己的研究生涯时,除了要感谢自己在求学阶段的列位导师,还要特别感谢果蝇。

  “它们其实是非常复杂的生物体,其构造精密而有趣,”杰弗里此前接受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采访时说,他坦言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爱上了果蝇”。

  霍尔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他的父亲曾是美联社记者,不过霍尔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在一位果蝇遗传学家的引导下踏上了基础生物学研究之路。

  他于1971年从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1年至1973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1974年加入布兰代斯大学。

  2002年起,他开始在缅因大学任教。那时他住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每天骑着哈雷摩托车去上班,他说这除了能往返160多公里体验荒野,还能在集中精力驾车时暂时抛掉实验室的烦恼。

  扬:“达尔文的启示”

  68岁的迈克尔·扬回忆,他曾经每天都要和同事们安排一批果蝇模拟体验从纽约到旧金山的时差。

  他的实验室中有两台冰箱大小的培养箱,一台贴着“纽约”字样,另一台贴着“旧金山”。培养箱里的灯早上六点开,模拟日出,晚上六点关,模拟日落。这些需要“倒时差”的果蝇帮助他揭示人体生物钟的秘密。

  扬1949年出生于美国迈阿密,尽管他的父母仅高中毕业,并无科研背景,但却一直支持他对科学的兴趣。他们为扬买了天文望远镜,并包容了他的化学实验设施对地板的“毁灭性打击”。

  “我十二、三岁的时候,父母给我买了一本讲达尔文进化论的书,当中有关于生物钟如何控制花儿开放和鸟儿、昆虫迁徙的描述,并提到这一机制还是个谜,”扬在获得2013年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时回忆道。自家后院里一株白天闭合、晚上绽放的花朵更让他决心探索其中的奥秘。

  1975年,扬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5年至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78年起,他任职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1983年,扬的研究小组在洛克菲勒大学进行了一项试验,观察由于基因突变而作息紊乱的果蝇。

  经过连续四个昼夜的观察记录,用掉了6米多厚的图表纸后,扬终于确信,他们将调控生物钟的基因成功转移到了本已生物钟混乱的果蝇体内,使它们恢复了规律作息。这次实验一发不可收拾,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越钻越深。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