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近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如何在科技竞争“无人区”开辟并引领发展方向,已成为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面前必须回答的迫切问题。作为突破现有认知、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特征的非共识创新研究已成为各科技大国的重要关注点,而此类研究往往由于争议大、难识别、风险高,难以通过常规渠道获得支持。如何对非共识项目进行有效识别和资助已成为国际难题。
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切实履行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坚决承担起资助非共识项目这一重要改革任务。通过深入调研、系统谋划、守正创新,制定一系列创新举措:成立由一线高水平科学家组成的重大非共识项目专家委员会,在项目识别和遴选中充分向专家委员会赋权,切实发挥高水平专家的学术鉴赏力和判断力;建立专家推荐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动发现“双轨并行”的项目征集渠道;采用“按需-分段-长期”的资助模式,分阶段支持、逐步增加资助强度;构建不问出处、不设门槛、不唯过往业绩等打破常规的评价导向,引导和鼓励一线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从事非共识创新研究;采用“深度交互式研讨+专家委员会合议”的非常规遴选模式,邀请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通过深度互辩、充分研讨来遴选项目;在项目实施和考核评估中,采取“动态调整、审慎包容”的管理理念,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生态。同时,注重项目管理全流程监督,把激励担当和廉洁用权统一起来。
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实施重大非共识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及加强对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等项目中非共识创新研究的识别,构建多层次、体系化的非共识项目资助机制,努力探索一条支持非共识创新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支持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科技竞争“无人区”开辟重要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不盲目追逐热点、不做“跟班式”科研,构建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良好生态,从而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为建成科技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