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的建模工具,通过应用架构、基础设施架构和组织架构三个维度来建立客观的模型,是从IT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的第一步,也是建立一个如何从未来的技术取得不断增加的ROI的愿景的根本。
当我们观看着古罗马创造于2000多年前的建筑物、市内基础和军事技术设施时,无不惊异于它们那让人难以置信的成熟和美丽。即使是在它们灭亡1500多年之后,罗马的建筑和技术仍然显示出高度的精密。
它们成功的关键归因于一种新的科学的诞生:建筑学。2000多年前的这个经验,现在才刚刚开始在IT世界里得到运用。
现在的一些现代化企业面临着混乱无序的信息系统,多年来这些系统都相互凑合着勉强使用,它们大多是企业合并或收购之后的结果,毕竟,继续使用旧有的系统,比起更新系统而言更为省事一些。
这样导致的不幸的结果便是流程不连贯以及错误或延迟的数据,企业不能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而获取利润,而在别的行业,信息技术正在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些问题的产生,有时候是因为IT部门缺乏变革的意愿。
过去的5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了新一代技术领导的崛起,它们十分重视建立一个粘性的架构,这个架构既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同时又节省成本。一些大型的IT组织已经设立了首席架构师的职位,某家著名的IT出版物最近将其定名为“IT架构师”,这足以表明,在IT领域,架构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
卡内基梅隆大学在信息架构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以及检验架构和发展成熟度的方法—能力成熟度模型—已经卓有成效地降低了IT开发、运营和维护的总体成本。
不幸的是,大部分的这些开创性工作还需要找到运用于业务之中去的方法,我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技术的作用。
要从信息技术创造真正的价值,首先要对你的现有的信息系统的状况进行完全客观的分析。在此,我推荐一种三重分析的方法。
应用架构
了解组织现有的数据流,以及它们如何在流程中相互作用,对于判断组织是否从系统中获得了竞争优势,或者是基本的投资回报(ROI),是十分关键的。在过去的几年里,应用建模的科学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新出现的一些建模方法,如案例模型和数据流图表,朝理解信息的相关度和适时度的方向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我讲授过一个关于系统设计的研究生课程,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讨论逻辑建模的概念(以业务为基础,而不是技术),还有,一旦你在逻辑模型中抓住了业务需求,该如何运用这些现代的建模技术来扩展模型,将其转化到物理模型之中。
关键问题是,这些现代工具要模仿业务,而不是技术。确切无疑的是,要有一种技术组成对应于应用架构,但是,它的流动在逻辑上应该服从业务模型。业务的逻辑模型一旦产生,就要基于基础设施的细节和组织的技术能力,将其转化成物理模型。
这种两步流程的好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在于,它们可以减少震动。逻辑模型体现了业务流程,这是组织的核心制度化知识。物理模型的创建将会日益基于最新的技术外包出去。
基础设施架构
在过去的5年里,在IT基础设施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新的网络技术是现代远距离公司的实质性支撑。单块集成电路(一个单一的应用系统来做每一件事)的趋势和单一状态(整个公司只有一个数据库和一个系统)正在发生,为支持这种趋势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与以前的分布式系统大为不同。
在同一个网络里,数据、声音和视频的集中,已经改变了环境。数据网络的成本一直在下降,硬件的成本和如Linux这样的开放系统运动,都使得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下降了。
我大胆地认为,大部分企业都还没有制定出符合时宜的基础设施的架构计划。我看到一些企业甚至不知道其网络的拓扑布局,也没有其桌面电脑和当前维修的详细清单。
组织架构
这可能是企业要进行的最为重要的分析,同时也是最为痛苦的分析之一。
看一下企业的治理模型和组织模型,并将其与组织的人力资源水平相比较,这样做对于任何想从IT投资获取高价值的现代组织都是极为关键的。
坦率地说,组织的领导力和来自领导的才能是真正的关键。很少有组织准备真正回过头来分析它们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水平。
这是一个让人痛苦的分析,我相信,由于企业文化的天然近视,对于任何组织来说,自己来做这件事都很困难。
组织的人力资本管理职能确实有做这件事的责任,但是坦率地讲,对于大多数HR组织来说,充分地评估IT组织的技术能力是很困难的。他们可以运用很有效的工具判断气质、领导力,并帮助IT组织实施发展和继任计划,但是总的来讲,我认为,“人力架构”要求外部人员和HR组织一起进行综合性的努力。
这里的关键是,寻找到值得信任的顾问,公正地分析这三个维度,能够客观地以分析得来的发现、结论和建议为基础进行消化和采取行动。
运用新的建模工具,通过这三个维度建立客观的模型,是从IT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的第一步,也是建立一个如何从未来的技术取得不断增加的ROI的愿景的根本。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