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曾经嘲笑过几乎就是花瓶的信息技术,曾经指责过俨然是个霸主的信息技术,也曾经抱怨过常常成为束绳的信息技术。其实,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本身的错误,而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缘故。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突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关口:备课过程中的“选择”关、“优化”关,以及上课过程中的“运用”关。
突破“选择”关,消除“花瓶”影响
我们曾经听过不少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堂装点得似乎美不胜收。感官效果是不错,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这种“花瓶”现象,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选择”关。面对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加以选择,这样才能消除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花瓶”影响。
研讨课例简介:贺乃基老师的政治课《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PowerPoint的链接,贺老师引入了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师——巴楚”地震的文字、图片等信息,结合村支书阿西木在地震中的反应,引导学生理解“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有这么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求生篇。材料展示:上午10点03分。村支书阿西木离开家50米时,感觉有打枪的声音,随后就开始晃开了。他刚在原地蹲下来,旁边的那堵墙就塌了下来。他立即滚进了水渠里,在水渠里面抓住了一根桑树枝。讨论归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生存与发展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与动物一样具有自然欲望。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人的自然属性。
片段二:救助篇。材料展示:不到一分钟,他就从水渠出来了,然后马上往家里跑。把亲人的尸体从废墟里挖出来安顿好后,又尽快去帮助其他灾民。在看望了所有的灾民之后,他迅速开展了生产自救的组织工作。讨论归纳: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产物。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
从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贺老师非常成功地突破了备课中的“选择”关。
1.注意选择的时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选择的事件具有时代性。2003年2月24日的新疆“伽师——巴楚”地震,当天下午死亡人数就高达257人,全世界为之震惊。贺老师抓住了这一热点事件,把它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关注。
2.注意选择的实用性,促进教学的高效发展。其一是所选择的内容具有实用性。在教学中,贺老师选择了其中的“求生篇”和“救助篇”,将“求生篇”与“人的自然属性”挂钩,让“救助篇”与“人的社会属性”结合,使得所选择的信息内容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打开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其二是所选择的形式具有实用性。运用PowerPoint将信息内容引入课堂,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阿西木在地震中的反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了直观的载体。
突破“优化”关,消除“霸主”影响
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今天,人们对满堂灌的教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但是,在信息技术应用课上,我们却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本知识知之甚少,脑子里填满的全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资料。信息技术的这种“霸主”现象的出现,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优化”关。面对所选择的信息技术及其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应该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加以优化。
研讨课例简介:孙利秋老师的地理课《青藏地区》。
1.意趣盎然的教学导入:上课伊始,一张“我迷路了,谁带我回家?”的牦牛图片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很快就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随后播放的MTV《青藏高原》,把学生带到了青藏独有的声色之中,有效地营造了教学意境。
2.形式多样的教学展开:或用相关的地图直观展示青藏的位置和范围,或用温差变化动态表生动演示青藏的气候特点,或用影视剪辑材料形象再现青藏的农牧业。每次信息技术的运用都使学生兴奋不已,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孙老师的这堂研讨课,也采用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大量的资料,但是,由于优化得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不但没有出现“霸主”现象,反而把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突破“运用”关,消除“束绳”影响
人们常常担心:信息技术是死的,课堂教学是活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前面所做的“选择”和“优化”工作难免会有考虑不周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课堂教学,很容易出现“束绳”般的负面影响。多媒体被嘲笑为“倒霉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信息技术的这种“束绳”现象,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运用”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所形成的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而课堂教学的发展却是绝对变化的,只有正确地处理好“相对稳定”与“绝对变化”的矛盾,才能突破“运用”关,最终消除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束绳”影响。
研讨课例简介:李晓燕老师的生物课《基因的分离定律》。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完成的是分离现象的解释、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现象的验证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教学任务,主要通过PowerPoint课件、实物投影和板书等形式来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李老师成功地化解了两处矛盾,充分体现了她在突破上课时的“运用”关的机智。
矛盾化解一:在讨论“显性和隐性之比为什么是3∶1”的结论时,学生变得茫然了:课件已经点击到后面来了,前面的图解不再存在,后面的内容又不便删除,要针对图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思维上就出现了断裂。这时,李老师把黑板利用了起来: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遗传图解,其他学生对所画内容进行讨论和修改。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遗传图解的掌握,又借助黑板上的遗传图解解决了课堂讨论的思维断裂问题。
矛盾化解二:在讲到“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时,由于学生对模块1所学的“减数分裂”的知识已经淡忘,课堂教学无法顺着Power鄄Point的设计继续开展下去。这时,李老师把实物投影仪利用了起来:把随身所带的模块1的教材放到了实物投影仪上,带着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学生再次掌握了旧知识,对新知识也有了应有的理解,课堂教学也得到了顺利的展开。
李老师的这堂课体现了学生优先的原则,把握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当信息技术运用与学生学习思维产生矛盾时,李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顺畅问题,把黑板的使用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充分的展开。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