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逐渐成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界关注的重点。实践证明,以区域(如市、区、县等)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优势,促进资源在合理的范围内共建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使教育信息资源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模式
“购买引进式”和“自主开发式”
“购买引进式”资源建设模式主要由厂家批量提供资源库产品,经教师和学生试用后,再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政府招标采购中心统一购买,引进后放在教育资源中心供区域内所有的学校共享使用。其优点是可以批量引进优质成品资源,迅速充实教育资源库。有利于对区域教育资源的宏观整体配置,避免各校之间的无序购买,降低了资源使用成本。缺点是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往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资源“量”大“质”不优,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录像视频等文件素材的堆积,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直接支持;资源库更新缓慢,难以适应新课改教材的多样化;不同厂家的资源库互不兼容,难以“互操作”,影响了教师使用资源的积极性。
“自主开发式”资源建设模式强调资源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即在一定区域内,由基层教育行政机构(如教研室和电教站)出面组织,采取以教师开发为主、适当购买为辅,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各校共享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由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素材(如课件、教案、试题、论文等),建设的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资源建设采取分工合作、分步建设的方式,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由一线教师亲身参与资源建设的方式,可以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及意识,实现了“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应用案例] 佛山市网上教学资源“三结合”的自主开发模式 (如图1)
“集中式”建设模式和“分布式”建设模式
“集中式”资源建设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区域内所有教育信息资源(含购买和自主开发的)都集中存储在区域教育信息中心,进行集中管理,统一使用。 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区域教育信息中心的设备优势、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资源管理和维护十分方便。用户可以在一个指定地点查询检索所有的资源索引信息和完整的教学资源库;费用低廉,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只需购买一套城域网版资源系统,就可以让下属所有学校用上资源。但“集中式”建设容易导致资源中心出现瓶颈拥塞,网络负载过重,资源上传/下载速度缓慢,从而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无法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分布式”资源建设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资源分布存储, 资源目录集中”。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由多个资源站点(如市、区县、校级资源中心)分布组成,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互访和共享。各资源站点在分布式建设资源的同时,资源的描述信息定期向目录中心提交,区域资源中心只需通过维护资源目录系统来实现对本区域内不同资源站点资源目录的同步更新,以达到对所有资源快速检索和定位的目的。
“分布式”资源建设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教育信息资源分布与集中的关系。既解决了网络集中访问资源时的带宽瓶颈问题,又使全区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实现了共建共享的目标,符合我国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大范围内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的问题。
[典型案例] 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全省教育资源目录索引中心”(如图2)
基于资源平台建设模式和基于学科群网站建设模式
基于资源平台的建设模式是通过数据库系统来存储资源,其最大优势是可以存储大容量的数据,资源管理效率高,安全性好,抗病毒能力强,可以方便一线教师直接参与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形成比较规范、通用的资源数据库。但其最大的局限是采用以数据记录为核心的资源用户界面视图过于生硬,界面不友好,不符合学科教学的习惯性认知思维。如各学科的资源只是按文件目录或属性分类排列,资源关联性不高,干扰信息太多,无论是对一线教师教学应用还是学生的在线学习支持都不直接。
基于学科群网站的资源建设模式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它把教育资源库功能从单一的资源提供层次上升到综合服务层次。在资源体系自身得到不断完善丰富的同时,更加突出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使用户能获得深层次的、专业化的应用支持。该模式是在整合原有的资源库基础上设立了多个学科门户网站,以主题的方式给用户呈现某一学科相关资源,网站教育资源按照学科结构以及教师使用习惯设定不同的栏目及资源内容,可将每个学科的资源细化到教材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使资源系统更加专业化、结构化,并可根据学科自身的特色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和管理方式。学科教师既可以直接运用门户网站进行教与学活动,也可以在原始资源库中进行更为精细的检索,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集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在线学习、联机电子备课、学科信息发布、多重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各学科、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应用环境。
[应用案例] 佛山市学科群教育资源网站系统(如图3)
“征集评审式”建设模式和“课题引领式” 建设模式
“征集评审式”资源建设模式主要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如以文件、通知等形式)下达资源建设任务,以竞赛、评比、活动等形式广泛发动一线教师参与教育资源建设,并将自已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资源(如课件、试题、教案、论文、多媒体素材等)上交到区域教育资源中心。其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征集到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资源的需求。但由于缺乏对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指导培训,“征集”到的资源往往良莠不齐,资源建设难以系列化、规模化和持续化,有可能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课题引领式”是一种基于项目管理的资源建设模式,一般是由教育工作者及学生通过申报科研课题的方式,来带动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对资源开发的项目进行审批,颁发立项证书,每年下拨一定的资源开发资助经费,并使建设者接受相应的高级培训(包括继续教育的培训和优先参加有关的研讨会),研究进程随时接受资源专家的指导与检查,研究成果实时上传集体共享。“课题引领”的资源建设模式可以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能够产生优质精品教学资源,还能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典型案例] 深圳市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项目(如图4)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两大变革。这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新课程改革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念指导,教育信息化为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实施保障,二者的结合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课改能否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丰富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因此,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将继续成为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心和热点。
资源的建设内容将由面向教师“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向面向学生“以学为主”学习型资源过渡
过去资源建设的内容比较注重传授型教学,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新课改理念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型学习,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都离不开大量优质的“学习型”资源的支持(如专题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网络主题探究资源、专题学习网站等)。
资源的结构将从原生态的素材型资源向结构化的主题资源单元过渡
前期的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尽量满足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需要,内容以与教材配套的图片、视音频、动画、课件、试题、案例等多媒体素材为主,通常只与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相关,资源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主题资源单元的建设思路,主要是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以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作为中心,来组织学生活动需要的工具、软件和各类网络资源。它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资源,如各种教育特色主题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件及网络课程等。由于主题资源单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因而更具有生命活力。
资源的形态将从静态的技术型资源向动态的智慧型资源过渡
技术型资源大多是以素材库、课件库、积件库、教案库、试题库、文章资料库等形态存放在服务器上(以硬盘或光盘介质存贮),供师生下载使用,这些资源大多是静态的,更新缓慢,内容陈旧。新型的教育资源建设观不仅要着眼于“物”的静态的“库”的建设,更要发展到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流”的建设。因为互联网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互联”、人的智慧的“互联”,“人”是一种最宝贵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将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核心。近几年随着社会性软件“博客”和“维客”的普遍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已经在这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生命环境观(智慧型资源平台)中,不断地反思、学习、交流、互动、合作,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资源的管理将从较单一的"信息管理"向智能化"知识管理"过渡
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资源,如何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和富有个性化特点地加工、处理、组织、创造、挖掘隐藏在信息背后的知识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教育资源的“信息管理”的内涵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学习者渴望借助于某种技术能将信息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智慧。“知识管理”的建设理念将使教育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管理手段,使知识的获得、储存、应用,流通、传播更合化,更优化;使知识更充分地发挥创造价值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学习者可以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实现基于数据库的网络化知识共享、搜索、交流和管理,在海量信息中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实现自主和协作学习,进行知识发现、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
教育信息资源的“四化”:标准化、多样化,多元化、开放化
“标准化”是指教育资源的建设必须依据《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元数据规范》(简称“元数据规范”)和新课程标准来开发。“新课程标准”保证了资源建设的方向性,“元数据规范”保证了资源建设的科学性,资源只有“标准化”了才能共享和可持续发展。“多样化”是指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包括了各式各样的教育软件,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情景,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资源的“多元化”是指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主体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教育资源建设将涉及到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科研等各个领域, 全社会都参与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资源的“开放化”是资源共享非常普遍。随着资源共享范围不断扩大,资源的“区域”界限逐渐模糊,“资源孤岛”和“信息孤岛”现象消失,资源在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成为可能和普遍,教育资源已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公民终身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