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诞生于1956年,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本科教学改革实践方面,构建了独特的“三个课堂+三个结合”的“三三制”育人模式。
创设“三个课堂”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浙江师范大学的前身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就十分注重人才素质培养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结合。80年代以后,随着区域特色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省的中小学教育也日趋完备和发达,不仅提前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且正在向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迈进。如何从浙江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进一步变革传统的“精英主义、知识为本、专业中心”的教育理念及其做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浙江师范大学开展了“三个课堂”联动育人,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实践。所谓三个课堂,即分别以教室、校园和社会为主要活动场所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三个课堂联动的教学体系,即将教室和校园内外的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互联互动的教育影响合力与系统。第一课堂:建构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机制。第二课堂:开展以优良校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三课堂:探索以社会实践为主途的人才培养路径。
创立“三个结合”教育原则强化人才培养的开放特性
本世纪初,在“自主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浙江师范大学适时提出了“注重通识教育,实行因材施教,强化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创立“三个结合”的教育原则,体现多元化、立体式、开放性的现代人才培养特征。在设计制定具体的育人方案时,注重以应用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更新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完善学分制、修订教学计划、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机构为手段,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优化人才培养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的本科教学计划,以专业教育为体,以通识教育为用,在保证专业课教学基本规格的前提之下,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提升通识教育的地位,发挥通识教育的功能。其次,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相结合。学校相继创建了“初阳学院”和“新世纪人才学院”,前者主要是面向高考成绩优异、学有特长而遴选出来的优秀新生的英才学院,旨在探索创制普通高师院校的精英教育模式,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研究;后者是从各学院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所组成的专门学院,旨在促进学生主体性与开放精神的发展,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和管理才能,着眼于强化学生的现代意识。再次,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指面向学生整体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个性教育指素质教育在学生个体身上的综合体现,两者既对立和并立,又相互交叉和包容。
创构“三三制”育人模式走特色化人才培养之路
“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在于,注重“三个课堂”和“三个结合”的统整与融合,致力于使之成为一个集多元化、立体式和开放性于一身的有机体,进而走特色化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之路。
首先,学校确立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不仅注重培养学术性人才,而且更重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形成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并举、教学与研究并重、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兼容的多科型、综合性发展格局。其次,学校构造了立体式的人才培养通道。“三三制”模式由六个要点、九个元素组成,交叉组合,从而构成一个立交式、全通道的教育教学模型,并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框架。再次,学校建设了开放性的人才培养课程。学校构建“通识性课程+专业性课程+师范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的课程体系,辅之以配套的自主选课规定和相关学分要求,坚持“所有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的原则,进行自主创新的教育,并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运作方式等。
综上所述,浙江师范大学在本科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日臻完善了“三三制”育人模式,不仅在理论上富于创新,而且在实践中也卓有成效,为浙江省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浙江师范大学“三个结合”的教改实验,获得了2004年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浙江师范大学校长 徐辉)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