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推中西部教育
2007-01-08
“在21世纪如果不懂电脑,那就等于文盲。”河南郑州金水四中初二的宗伟同学在他的文章《打开网页,与世界握手》中写道。
像他这样对电脑有全新认知的中西部地区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
■电脑网络搬到农村课堂上
位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麻江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以苗族、仫佬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了全县总人口的80%。
过去,关于电脑和网络,人们似乎觉得与这里的生产、生活根本挨不上边。在该县下司古镇民族中学教了14年语文课的文廷军老师,直到去年才开始接触电脑。如今民族中学的电脑教室已经发展到3个,电脑数量也增加到96台。这些电脑都通过ADSL上了网。
有了电脑,自然就有了计算机课。
“上第一堂计算机课的时候,课堂纪律特别乱。”文老师说:“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问,老师在上面大汗淋漓地讲:怎么开机、怎么上网、怎么使用搜索引擎查资料……”
入门之后,教学过程就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利用多媒体讲解《死海不死》那篇科学说明文,给文老师印象最深。
“死海的成因,为什么浮力这么大,大到什么程度……我们从没看见过,想都想不出来。但网上有很多资料和图片,我们综合做成自己的课件,通过演示,学生们理解起来,比以前单纯对着课文效果要好得多。”
现在,民族中学的专任教师人人都会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了。
■“数字高速公路”不再遥远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贵州民族中学里每班都有十几个贫困学生。
“学电脑门槛很高,需要先投入一笔钱。买电脑对我们这里的许多家庭来说,确实承受不了。”文廷军说:“连我们学校的老师,不少人都是通过贷款方式买的电脑。”
同样的问题限制着中西部地区不少学校的发展。虽然金水四中地处中原大地,但作为郑州最偏远的一个农村中学,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35岁的校长常慧钦说:“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是我们这几年来一直在尝试的。但开展网络教学需要硬件的支持。因为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我们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但现在他的梦想已经成真了。2004年底,教育部和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捐助的计算机教室在金水四中落成。
跨过了贫穷限制这道坎,金水四中两年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搞的是如火如荼。前些日子,结合当地大力发展莲菜种植的实际,学校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田野土地里考察莲菜的种植情况,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教室提供的网络资源,把“家乡的莲”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写作课题。
“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实践和网络的结合,师生都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还有一些意外之得,张宁同学写的《莲与佛教的渊源》就超过了我们当时课题的设想范围。”常校长说。
除了网络教学对学生学业的促进,电脑也让金水中学的宗伟等农村孩子开始摆脱农村环境所带来的物质和视野上的限制,开始深刻地改变他们的思想世界。
贵州民族中学也是在成为携手助学项目的受赠学校之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2001年的最后一天,通过下司镇的凯麻(凯里—麻江)高速公路通车了,但是,东部地区和都市里发展迅速的“数字高速公路”却似乎还远在天外。而今天,有了民族中学的良好开端,下司镇和外界物质与数字的鸿沟开始不断缩小,离信息和科技的发展道路已经不再遥远。
链接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微软已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市建立起100间计算机教室,并通过设在北京的微软中国技术中心,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远程教育(电子教学)技术和解决方案,应用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此举使成千上万名偏远地区的师生从中获益。